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鞏固抗日根據地和推進抗日民主運動

時間:2025-11-26 05:02:18來源:大公报

  圖:延安大生產運動時收穫的大白菜。

  敵後軍民的反「掃蕩」反「清鄉」鬥爭

  日本侵略者企圖把中國變成它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決意加緊對華作戰。1941年底,日本總兵力擴大到240餘萬人,其中130萬人都壓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承擔着抗擊日本陸軍主力的任務。日軍在華北反覆進行「治安強化運動」,對各抗日根據地發動空前殘酷的毀滅性的「掃蕩」和「清鄉」,實行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1941年1月下旬,日軍「掃蕩」冀東豐潤的潘家峪,屠殺群眾約1300人。

  到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減為約40萬人,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總人口由1億人減至5000萬人以下。陝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極其困難。

  在反「掃蕩」、反「清鄉」鬥爭中,敵後軍民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的殲敵方法,如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等。1941年至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民兵共作戰42萬餘次,斃傷俘日、偽軍33.1萬餘人。敵後軍民的反「掃蕩」鬥爭,牽制、消滅了大量日軍,成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支持。

  大生產運動和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大生產運動是克服抗日根據地困難的重要一環,總方針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1939年2月,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的號召。1941年,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使昔日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

  陝甘寧邊區和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後,人民負擔大大減輕,軍民生活明顯改善。到1945年,陝甘寧邊區農民大部做到「耕三餘一」(耕種三年莊稼,除消耗外,可剩餘一年吃的糧食),人民負擔只佔總收入的14%左右,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要求。

  延安精神就是這些觀念和作風的集中體現,其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在黨領導下,南方各省逐步恢復和發展遭受嚴重破壞的黨組織。黨特別重視爭取和團結中間勢力,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國民黨民主人士、地方實力派、民族工商界人士、知識分子等廣泛接觸。

  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據黨中央指示,在國民參政會上正式提出立即結束國民黨一黨統治、建立各抗日黨派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中國共產黨的這個主張,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中國民主同盟在10月10日發表《對抗戰最後階段的政治主張》,要求立即結束一黨專政,建立各黨派聯合政權,實行民主政治。

  【關鍵詞】

  大生產運動

  延安精神

  各抗日黨派民主聯合政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