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加強認識本地非遺文化

時間:2025-10-21 05:02:07來源:大公报

  圖:加強認識本地非遺文化

  【第一部分】題目資料及問題、答案

  細閱以下的資料

  資料A:取材自2025年新聞報道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在2025年6月起推出「移動非遺」專車。「移動非遺」專車曾駛入油街實現,車內設有展覽及互動裝置,令公眾寓學習於富趣味的遊戲之中,認識與香港節慶相關非遺項目的豐富內涵。車內設展板介紹非遺項目等,主要以新界圍村的非遺項目為主。以往的非遺活動,多為攤位,今次以車的形式出現,吸引不少市民「上車」觀看。車上亦有蓋章活動,市民在了解非遺項目之後,還能親手印製紀念卡以作留念。

  「移動非遺」除到訪油街實現外,並曾到訪天水圍、將軍澳、元朗、中環和屯門等地區,9月,專車更會駛進中小學校園,讓學生們加強認識國家文化。

  資料B:2024年東頭邨盂蘭節勝會照片

  資料C:取材自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網站*

  「非遺資助計劃」設有「社區主導項目」及「夥伴合作項目」。康文署歡迎合資格的本地團體和人士構思具意義的「社區主導項目」,透過資助支持社區推行及參與和非遺相關的活動或項目。康文署並邀請合資格的本地機構和人士申請「夥伴合作項目」,與非遺辦事處合作推行具特定主題和內容的項目,從而加強本地非遺的保護工作。

  「非遺資助計劃」旨在支持擁有相關資歷的本地團體和個人進行與本地非遺有關的計劃,以期達到以下目的:

  1.加強保護、研究、教育、推廣、傳承本地非遺項目;

  2.支持本地非遺傳承人及傳承團體的傳承工作;

  3.推動社區參與保護本地非遺的工作;

  4.提升公眾對本地非遺的認識、了解及重視。

  (*註:https://www.icho.hk/tc/web/icho/ich_funding_scheme_introduction.html)

  (a)以下哪項不屬於「非遺資助計劃」目的?(1分)

   A. 推動社區參與保護本地非遺的工作

   B. 加強保護、研究、教育、推廣、傳承本地非遺項目

   C. 提升公眾對世界各地非遺的認識、了解及重視

   D. 支持本地非遺傳承人及傳承團體的傳承工作

  *答案應是C

  (b)就資料B及C,分別指出香港政府如何推廣本地非遺項目?(2分)

  *參考答案

  資料B是東頭邨2024年盂蘭勝會照片。香港政府支持社區舉辦傳統節慶活動:盂蘭勝會屬於本地非遺項目之一,政府透過提供場地、協助宣傳及行政支援,讓社區能延續這類傳統習俗。

  資料C是非遺資助計劃(取自非遺辦事處網站)。政府設立資助計劃:康文署推行「非遺資助計劃」,分為「社區主導項目」及「夥伴合作項目」,鼓勵本地團體及個人參與非遺保育。

  (C)香港政府如何令年輕一代加強認識本地非遺文化? 參考資料B、C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參考答案

  香港政府透過多項措施令年輕一代加強認識本地非遺文化,以下是綜合資料B、C及就我所知的說明:

  1. 舉辦社區活動促進接觸(資料B)

  政府支持如東頭邨盂蘭勝會等社區非遺活動,讓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親身參與和觀賞傳統儀式,從而提升對本地文化的興趣與認識。

  2. 推行「非遺資助計劃」鼓勵青年參與(資料C)

  康文署透過「社區主導項目」及「夥伴合作項目」資助本地團體舉辦教育性活動,例如工作坊、展覽、講座等,吸引年輕人參與和學習非遺知識。

  3. 結合教育與創意推廣(本人所知)

  政府與學校合作,將非遺文化融入課程或校園活動,並透過社交媒體、短片創作等方式,以年輕人熟悉的形式推廣非遺內容。

  4. 培育新一代傳承人(本人所知)

  資助具潛質的年輕人向非遺師傅學藝,鼓勵他們成為未來的文化傳承者,確保非遺項目能代代相傳。

  (d)「推廣本地非遺文化有助提升香港國際形象。」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這個看法。(6分)

  第一是展現香港獨特文化魅力,有助提升香港國際形象。

  •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盂蘭勝會、新界圍村習俗等,具濃厚地方特色,能向國際展示香港不只是金融城市,更是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

  •資料B中的盂蘭勝會照片,呈現社區傳統節慶活動,反映香港社會多元文化面貌,有助吸引外地旅客及文化研究者。

  第二是創新推廣方式吸引國際關注(資料A)

  •「移動非遺」專車以互動展覽、遊戲及蓋章活動等創新形式,提升非遺項目的趣味性與教育價值,容易被外國媒體報道及文化機構借鑒。

  •專車走入校園及社區,顯示香港政府重視文化普及與傳承,塑造積極保育文化的城市形象。

  第三是制度化支援文化發展(資料C)

  •「非遺資助計劃」鼓勵社區及機構參與非遺保育與推廣,顯示香港具備成熟文化政策與資源分配機制,提升外界對香港文化治理的評價。

  •合作項目亦有助促進跨界交流,吸引國際文化團體參與或合作。

  第四是增強文化軟實力與國際認同

  •非遺文化是城市的「軟實力」,能在國際場合如展覽、論壇、旅遊推廣中發揮作用,提升香港的文化影響力。

  •當香港成功將非遺文化活化並融入現代生活,便能成為亞洲文化保育的典範,進一步鞏固其國際地位。

  作者陳志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文憑課程(公民科)兼任講師)

  【第二部分】名詞解析+概念解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詞解析: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非遺指的是社群、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的各種實踐、表現、知識與技能,包括:

  •口頭傳統(如故事、方言)

  •表演藝術(如粵劇、舞獅)

  •社會習俗、節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盂蘭勝會)

  •傳統手工藝(如紙紮、木雕)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如中醫、風水)

  這些文化形式通常透過世代相傳,具有地方性、活態性和社群認同的特質。

  Term Explan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UNESCO, "ICH" is the abbreviation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is conven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fers to the various practices, expressions,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communities, groups, or individuals recognize as part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These include:

  •Oral traditions (such as storytelling and dialects)

  •Performing arts (such as Cantonese opera and lion dance)

  •Social customs and festive events (such as the Tai Ping Ching Chiu and the Yu Lan Festival)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uch as paper offerings and wood carv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eng shui)

  These cultural forms are typically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local relevance, living nature, and strong community identity.

  概念解析:

  非遺不只是「古老的文化」,它是一種活的文化資源,具備以下幾個重要概念:

  1. 文化身份與認同

  非遺是社群的集體記憶與生活智慧,能強化地方文化認同,尤其在多元社會如香港,非遺有助凝聚社群。

  2. 代代相傳的活態文化

  非遺不是靜態的文物,而是透過實踐、表演、教學等方式持續演化與傳承,具有生命力。

  3. 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

  每個地區的非遺都反映其獨特歷史與價值觀,推廣非遺有助促進跨文化理解與尊重。

  4. 教育與創意資源

  非遺可融入教育、設計、旅遊等領域,成為創意產業的靈感來源,亦能提升年輕一代的文化素養。

  Concept Explan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merely "ancient culture"; it is a living cultural resource that embodies several key concepts:

  1.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cognition

  ICH represents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everyday wisdom of communities. It strengthens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 diverse societies like Hong Kong, helps foster social cohesion.

  2. Living Heritage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ICH is not a static relic. It evolves and is transmitted through practice, performance, and teaching, making it dynamic and full of vitality.

  3.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Each region's ICH reflects its unique history and values. Promoting ICH encourages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respect.

  4. Educational and Creative Resource

  ICH can be integrated into education, design, tourism, and other fields. It serves a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enhances cultural literacy among younger generations.

  【第三部分】

  關聯考點預測

  簡單分析是否可能融入DSE不同主題的考題中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關聯分析:文化身份與地方特色:非遺如盂蘭勝會、太平清醮等反映香港獨特的社區文化,有助探討「一國兩制」下香港如何保留本地文化特色。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關聯分析: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香港非遺屬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可探討改革開放後我國如何重視文化軟實力,並透過教育、政策推動文化認同。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關聯分析:全球化下的文化保育挑戰:可探討在全球化影響下,本地非遺如何面對消失危機,以及如何透過創新方式(如互動展覽、社交媒體)活化傳承。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