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I人工智能浪潮
【第一部分】題目資料及問題、答案
細閱以下的資料
資料A:取材自2025年新聞報道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今次施政報告中表示,AI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而香港具備科研、資金、數據、人才的優勢,並有豐富應用場景,有望成為全球AI發展樞紐。政府會加大推動AI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
為此,特區政府新設的「AI效能提升組」,將於今年內制定工作計劃及時間表,目標是明年推展相關項目。該小組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擔任組長,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及業界代表擔任副組長。孫東指出「AI效能提升組」三大功能包括:第一,鼓勵政府各部門運用人工智能;第二,探索重組業務流程;第三,鼓勵各部門進行技術創新。如何選擇適合的項目?他續指出,「我們優先選擇與市民接觸的部門,並定期檢視部門的工作情況,同時,鼓勵部門自己申報。」
資料B:取材自2025年新聞報道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昨日(9月16日)發布了《香港數字教育發展建議書》,針對調查顯示,六成教師認為人工智能(AI)輸出的內容準確性仍有待提高,八成教師擔心學生濫用AI抄襲功課。整體而言,逾半數教師用AI教學感困難。建議書指出,教聯會於5月上旬進行了「香港教師使用AI工具輔助教學的情況」問卷調查,共有514名來自幼稚園至中學的教師參與,其中61.1%為前線教師,45.9%擁有21年以上的教學經驗。調查發現,受訪教師對使用AI工具輔助教學持開放態度,並表示不少教師已在教學中運用AI工具,涵蓋範疇包括備課(75%)、製作工作紙或教具(63%)、處理學校行政工作(44.5%)及生成測考題目(40%)。過半數教師每周使用AI工具的頻率為一至四次。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教師認為AI輔助教學有助提升教師教學效能(87.1%)、減輕工作量(82.8%),並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78.9%)。然而,對於未使用AI工具的教師,四成教師表示因不熟悉AI工具而未使用,三成半教師認為課時緊迫,而逾四分之一的教師擔心學生過度依賴AI工具,選擇保持傳統教學方式,或擔心缺乏適合其教學科目的AI工具。
資料C:《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2024)
資訊素養是促進學生有效及符合道德地使用資訊的能力及態度,使他們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終身學習者。《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涵蓋不同素養範疇,以便學校在不同學習階段將資訊素養融入課程中,以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辨識對資訊的需要;
•尋找、評鑒、提取、整理、表達和分享資訊;
•創造新的意念;
•應對資訊世界的變化;
•拒絕不道德地使用資訊及資訊科技;
•在數碼世界中保護自己。
(a)以下哪些關於「AI效能提升組」工作的描述是正確的?(1分)
(1)鼓勵各部門進行技術創新
(2)鼓勵政府各部門運用人工智能
(3)探索重組業務流程
(b)根據資料B的調查結果,以下哪項/些陳述是正確的?(1分)
(1)大部分受訪老師認為AI輔助教學有助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2)小部分受訪老師認為減輕工作量
(3)大部分受訪老師認為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c)參考資料C,老師如何教導學生善用AI,有良好的資訊素養?解釋你的答案。(4分)
*參考答案
老師可根據《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從以下幾方面教導學生善用AI,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
第一是辨識資訊需要與選擇合適工具。老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使用AI的目的,例如是搜尋資料、整理內容還是創作,讓他們學會在不同情境下選擇合適的AI工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是評鑒與整理AI生成的資訊。學生需學懂明辨性思考,老師可教授如何判斷AI提供的資訊是否準確、可靠,並鼓勵他們驗證資料來源,避免盲目相信。
第三是創造與表達新意念。老師可鼓勵學生利用AI進行創意寫作、設計或項目構思,並強調AI是輔助工具,創意仍需由人主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表達能力。
第四是道德使用與自我保護。老師應教育學生不可利用AI抄襲、散播虛假資訊或侵犯他人私隱,並提醒他們在使用AI平台時保護個人資料,建立數碼安全意識。
(d)「就現時AI發展趨勢,生活素質會不斷提升。」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8分)
同意支持生活素質提升的理據
政府積極推動AI應用方面,參考資料,特區政府成立「AI效能提升組」,鼓勵各部門運用AI、重組業務流程及推動技術創新,尤其優先選擇與市民接觸的部門。這有助提升公共服務效率,例如醫療、交通、行政等,令市民生活更便利,生活素質提升。
教育界逐步採用AI輔助教學方面,【參考資料B】,雖然教師面對挑戰,但調查顯示AI能提升教學效能(87.1%)、減輕工作量(82.8%)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78.9%),有助改善教學質素及學生學習體驗,間接提升教育水平,有利提升生活素質。
AI促進資訊素養與創新方面,【參考資料C】,AI能協助學生尋找、整理及表達資訊,並激發創意。若配合資訊素養教育,學生可學懂道德使用AI、保護個人資料,成為具明辨性思維及創造力的終身學習者,有利提升生活素質。
不同意支持生活素質提升的理據
AI應用仍面對多重挑戰方面,【參考資料B】,雖然不少教師已使用AI輔助教學,但六成教師認為AI內容準確性不足,八成擔心學生濫用AI抄襲功課,反映AI未能有效提升學習質素,反而可能削弱學生的思考與創造能力,不利提升生活素質。
教師亦指出課時緊迫、工具不熟悉、缺乏適用資源等問題,顯示AI未能真正減輕教育工作者的壓力,反而可能增加技術負擔,不能提升生活素質。
政府推動AI仍處於初步階段方面,參考資料A,雖然政府成立「AI效能提升組」,但目前仍在制定計劃階段,未有具體成果。若未能妥善規劃或落實,AI可能淪為政策口號,未能真正改善市民生活。同時,政府優先選擇「與市民接觸的部門」,但若部門缺乏技術能力或抗拒改革,AI應用可能流於形式,無法提升生活素質。
資訊素養不足或導致濫用方面,【參考資料C】,學生若未具備足夠資訊素養,可能不懂辨識資訊真偽,亦可能不道德地使用AI工具,例如抄襲、散播虛假資訊等,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AI工具的普及亦可能令部分人過度依賴科技,忽略人際互動、批判思維及創造力的培養,反而削弱生活質素。
【第二部分】名詞解析+概念解析
人工智能(AI)
名詞解析:人工智能(AI)是指由電腦系統模擬人類智能的技術,能執行如學習、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等任務。常見的AI應用包括語音識別(如Siri)、圖像辨識、自動翻譯、聊天機器人及自動駕駛等。
Term Explan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refers to technologies that enable computer systems to simulate human intelligence, performing tasks such as learning, reasoning, judgment, and problem-solving. Common applications of AI include speech recognition (e.g.,Siri), image recognition, automatic translation, chatbots, and autonomous driving.
概念解析:
人工智能不只是科技名詞,更是一套涵蓋多種技術與思維的概念,主要包括: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AI透過大量數據進行訓練,從中學習模式並作出預測或決策。例如:AI分析學生答題數據,預測他們的學習弱點。
•自然語言處理(NLP):讓AI理解和生成語言,例如你現在與我對話,就是NLP的應用。
•倫理與資訊素養:使用AI時需考慮道德問題,如避免抄襲、保護個人私隱、辨識虛假資訊等。
Concept Explan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not merely a technological term; it encompasses a set of concepts involving various technologies and ways of thinking, including:
•Machine Learning: AI is trained using large volumes of data to learn patterns and make predictions or decisions. For example, AI can analyze students' answer data to predict their learning weaknesse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Enables AI to understand and generate human language. For instance, this conversation between you and me is an application of NLP.
•Ethic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When using AI, ethical considerations are essential, such as avoiding plagiarism, protecting personal privacy, and identifying false information.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名詞解析: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個人能夠辨識資訊需要,並有效地尋找、評估、使用及分享資訊的能力與態度。它不只是技術操作能力,更包括明辨性思維、道德判斷及自我保護意識。
Term Explan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ability and attitude to recognize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and to effectively search for, evaluate, use, and share information. It is not merely a technical skill, but also encompasses critical thinking, ethical judgment, and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概念解析:
資訊素養的核心範疇(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
資訊素養涵蓋以下幾個重要概念:
1. 辨識資訊需要: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以及需要什麼類型的資訊。
2. 搜尋與評鑒資訊:懂得使用工具(如AI)尋找資料,並判斷其真確性與可信度。
3. 整理與表達資訊:能將資訊有系統地整理,並以合適方式表達或分享。
4. 創造新意念:運用資訊進行創作、解難或創新。
5. 道德使用資訊:拒絕抄襲、散播虛假資訊或侵犯他人私隱。
6. 保護自己:在數碼世界中懂得保護個人資料與安全。
Concept Explanation:
Core Area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based on the Hong Kong Stud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ing Framework) include:
1.Recognizing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Understanding when information is needed and what type of information is required.
2.Searching and Evaluating Information: Knowing how to use tools (such as AI) to find information and assess its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3.Organizing and Expressing Information: Being able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or share it appropriately.
4.Creating New Ideas: Using information to create, solve problems, or innovate.
5.Ethical Use of Information: Avoiding plagiarism, spreading false information, or violating others'privacy.
6.Protecting Oneself: Knowing how to safeguard personal data and security in the digital world.
【第三部分】關聯考點預測
簡單分析可否融入DSE不同主題的考題中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關聯分析:探討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如何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如AI)以提升競爭力。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關聯分析:分析我國在改革開放後如何發展AI技術。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關聯分析:AI是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可探討其在國際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