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圖為五卅運動爆發時上海總工會的遊行隊伍。/新華社
中國共產黨人從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的事實中看到,革命力量遠不如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強大,認識到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決定採取積極步驟: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
黨的三大首次修訂黨章程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黨的三大正確估計了孫中山的革命立場和國民黨進行改組的可能性,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實現國共合作。明確規定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黨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黨的三大第一次修訂黨的章程,首次規定新黨員有候補期、黨員可以「自出黨」,即自願退黨。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國民黨一大對三民主義作出新解釋,即「新三民主義」。在民族主義中突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民權主義中強調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國民黨一大確認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此外,亦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國共合作實現後,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革命力量很快開創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革命新局面。1924年7月,廣州沙面租界爆發數千工人參加的政治大罷工,抗議英法帝國主義者限制中國居民自由出入沙面租界的「新警律」,華人員警也參加罷崗。鬥爭持續一個多月,取得勝利。1925年5月在廣州舉行的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上,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
為造就革命武裝的骨幹力量,在共產黨人建議下,國民黨一大決定創辦一所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中國共產黨從各地選派大批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到黃埔軍校學習,第一期學生中,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有56人,佔學生總數的1/10。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黨的四大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提出了工農聯盟問題,指出在「反對國際帝國主義」的同時,既要「反對封建的軍閥政治」,還要「反對封建的經濟關係」,明確規定以支部作為黨的基本組織。
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和黨的四大
1925年5月上海工人反對外國資本家的罷工。5月15日,上海內外棉七廠日本資本家槍殺工人、共產黨員顧正紅。30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發動下,上海工人和學生舉行街頭宣傳和示威遊行,租界英國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開槍,打死學生、工人等13人,傷者不計其數。這就是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以後幾天,上海和其他地方又連續發生英、日等國軍警槍殺中國民眾的事件。
五卅慘案激起全中國人民極大憤怒,形成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局面。全國約有1700萬人直接參加運動,到處響起「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怒吼。
在廣州和香港有25萬人參加的省港大罷工,是五卅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罷工工人成立由共產黨員蘇兆徵任委員長的省港罷工委員會,對香港實行封鎖。大罷工前後堅持16個月之久,10多萬集中在廣州的有組織的罷工工人,成為廣州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柱。
共產黨在領導五卅運動中得到很大發展,黨員從1925年初不足1000人發展到年底1萬人。在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下,國共兩黨合作進行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工作。1925年,經過兩次東征和南征消滅軍閥陳炯明部和鄧本殷部,平息楊希閔、劉震寰兩部在廣州的叛亂,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北伐戰爭準備了比較可靠的後方基地。
共產黨還進行了創建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的嘗試。周恩來和中共廣東區委在孫中山支持下,以部分黨、團員為骨幹,把大元帥大本營的鐵甲車隊改組為一支實際受黨指揮的革命武裝。1926年初,建立了由共產黨員葉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在李大釗等人艱辛開拓下,北方地區的革命運動迅速發展起來。北京、青島、唐山等地工人罷工鬥爭此起彼伏。到1926年7月,在北京、天津、唐山、太原、北滿等地組建了十多個地委和幾十個特別支部、獨立支部,擁有黨員2000多人。
【關鍵詞】
第一次國共合作
黃埔軍校
五卅運動
省港大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