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5-2020年貧窮指標
資料A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最近進行一項調查,探討市民大眾對貧富懸殊問題的看法。結果發現超過六成半受訪者認為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八成人要求政府進行更多工作來解決問題,亦有超過四成人認為是社會因素,例如制度不公等導致貧富懸殊。基層團體批評政府一直未能有效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指出要盡快推行策略加以改善紓緩。
整理自2022年7月報章資料
資料B
附表:2015-2020年貧窮指標(與一年前及政策介入前的貧窮指標比較)
(a)參考以上資料,分析香港貧富懸殊問題為何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解釋你的答案。(8分)
世界趨勢方面,工業家不斷將工廠遷往低成本的國家,使製造業工人失業,但金融等行業卻不受影響。現在是經濟全球化年代,不少工序轉移至低成本地方。香港製造業亦北移至內地或其他發展中國家,工人被迫失業或轉行。這是結構性失業。另一方面,一些非從事製造業的人卻不受其影響,更因香港經濟優勢,如從事金融等,財富得以上升。在這情況下,貧富懸殊不斷加劇。要短時間內改變這個現象是十分困難的。總結來說,經濟大潮的轉變,令某工種的人失業,而商界中人卻財富增加,因此問題亦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大學生向上流動優勢不再
向上流動方面,時代的轉變,令貧者攀上上流社會的機會減少,而富者則未停止積累財富。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香港不少行業已被大企業把持,例如地產、金融等。結果租金高企。市民大眾創業困難,向上流動階梯減少。其次,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大學教育日趨普及。昔日,年輕人擁有大學學位向上流動的優勢已不復見。部分人的流動性減少,原有的富者卻不受影響,繼續累積財富。總的來說,向上流動機會減少,貧富懸殊問題日趨嚴重,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個現象十分困難。
本土產業方面,現時,香港出現產業傾斜,導致某些行業的人財富大增,而某些行業的人收入停滯。經濟發展只偏重某些行業,例如地產、金融等,其他行業發展較緩慢。若從事非偏重行業的人,收入難有大幅增長。而從事某些偏重行業的人,收入得以倍增。對比之下,貧富懸殊日趨嚴重。總的來說,產業傾斜需要較長時間處理,所以要在短時間內改變貧富懸殊現象十分困難。
(b)「香港貧富懸殊是本港經濟轉型所致。」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試加以解釋。(12分)
同意
產業發展方面,一些產業興起,一些卻沒落,使兩類產業的從事者的收入差距擴大。在全球化下,不少製造業已轉至其他發展中國家,原有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人失業,結果貧窮過活,或被迫轉行至其他行業。另一些人卻在全球化下,利用經濟發展而獲利,增加財富。結果,香港出現貧富懸殊現象。因此,香港貧富懸殊是本港經濟轉型所致。
政府政策方面,政府在經濟轉型上,特別注重某些產業的發展,導致香港出現貧富懸殊現象。在全球化下,本港經濟轉型,一些從事製造業的工人失業,要過貧窮的生活。另一些人卻在全球化下,利用經濟發展而獲利,增加財富。在這情況下,香港出現貧富懸殊現象,並日益嚴重,是由本港經濟轉型所致。
中國發展方面,香港製造業商人,把工廠搬往生產成本低的內地,使一部分人失業,另一些不受影響的行業工作者卻收入增加。自1978年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後,香港的製造業角色產生變化。工廠北移,經濟轉型。不少工人失業,貧窮過活。一些商人卻利用這個商機,在內地設廠,減低成本,獲利甚豐,增加財富。結果,香港出現貧富懸殊現象。因此,香港貧富懸殊是本港經濟轉型所致。總的來說,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是由本港經濟轉型所致。
不同意
產業發展方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港經濟開始轉型,不少工人亦成功轉至其他行業,如服務業等。不少工人成功轉型,一些轉型為零售業工作者、一些轉型為導遊等。近年本港失業率高企,與疫情相關。不少公司結業,導致不少人失業。結果,貧窮人口增加。相反,一些人在疫情期間,仍有能力維持資本或未致失業。總的來說,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不是由本港經濟轉型所致。
政府全力支持工人轉型
政府政策方面,政府推出不少再培訓計劃,令不少工人成功轉型至其他行業。一直以來,不少工人也樂於參加這些培訓計劃,以求成功轉型。香港政府全力支持工人轉型,令工人不致失業。不少人也因此可以就業,如陪月等。現時貧富懸殊是由其他原因造成,如生活成本包括租金、膳食偏高,疫情影響經濟等。
轉型時間方面,香港經濟轉型已多時,隨着國家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香港工業已慢慢轉移至內地,至今已有四十多年,香港工人已適應多時。現時,一些貧窮人口是新來港移民、低收入市民,甚至高學歷分子,這與經濟轉型關係不大。他們的貧窮成因與香港生活成本上升、通貨膨脹相關。總的來說,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不是由本港經濟轉型所致。
陳志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