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作者借曲中漁父,厭惡名利、蔑視官場,過其歸隱生活的態度,實質是表現自己身為知識分子受壓,濟世無門,胸中塊壘未消之嘆。
上兩期向讀者推介了關漢卿的兩篇作品,這裏再推介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樸(1226-1306以後)的一篇作品《沉醉東風.漁父詞》。
蒙古侵金 與父母離散
白樸,祖籍隩州(今山西曲沃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故或謂真定人。父白華(生卒年不詳),為金朝樞密院判官,與元好問(1190-1257)有通家之誼。白樸七歲時遭壬辰(1232)蒙古侵金之難,與父離散,他的母親更為蒙古軍掠奪;賴元好問的提攜,避難山東,寓居聊城。
元、白兩家的情誼遠從唐代元稹(779-831)、白居易(772-846)時建立,世代以來投合無間。元好問待白樸如親生兒子,而白樸親承教誨,向學勤奮,因此養成深厚的文學根柢。
金亡後,白樸絕意仕途,力辭徵辟,放浪形骸。他善於詞曲,以清麗見長,經常寄託故國之思,感慨甚深。著有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等十六種及詞集《天籟集》。散曲今存小令三十七首、套數四支,風格高華婉麗,與關漢卿(生卒年不詳)、馬致遠(1255-1321)、鄭光祖(1264-?)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沉醉東風》,屬曲調的名稱。曲調,類似今日的歌譜。由於調的名種只是具有音律上的意義,與內容並無直接關係,因此作者便在調名之下另加題目。「漁父詞」,顧名思義,是吟詠漁夫生活的歌詞,始於唐代張志和(730?-810?)的五首《漁父》詞。漁父泛舟江湖,垂釣捕魚,逍遙自在,自古以來就常被視為順適自然,悠閒超脫的隱者形象的代表。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這首曲表現出的是消極避世的人生態度,作者借寫漁夫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樂趣來表達自己的情懷。「漁父」的形象,既流露這種隱逸思想和與世無爭的高尚品格,也是憤世嫉俗的集中表現。
曲詞首二句寫漁父的生活環境。「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對仗工麗,寫景如畫,「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並列四個詞組,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宏闊、優美的秋江圖。這景色固然是美麗的,但其間卻透露出一種蕭條寂寞的氣氛。
三、四句「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寫人,寫的卻不是主人翁漁父,而先從他的朋友着筆。作者仍用對句,一則說明漁父的生活並不孤單,也襯托出他的志趣高潔。「刎頸交」,謂同生共死,願以性命相許的朋友。語出司馬遷(前145?-?)《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忘機友」,指泯除機詐之心的朋友,典出《列子.黃帝》,說一個喜愛鷗鳥的人,他一到海上,鷗鳥就飛到他身邊來;後來他產生了捉幾隻鷗鳥給他父親來玩的想法,從此鷗鳥就遠遠地離開了他。後人就以「鷗鳥忘機」來表現純真不存機詐的友誼。曲的主人翁,雖然沒有生死相許的朋友,但卻有毫無機詐之心,真率相待的朋友。
第五句「點秋江白鷺沙鷗」,總結前文。「秋江」二字回應首兩句,「白鷺」、「沙鷗」回應三、四句。讀者不禁會問,漁父的「忘機友」是否真有其人,還是眼前的鷗鳥?李白的《江上吟》,寫有「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陸龜蒙(?-881)的《酬裘美夏首病愈見招》也寫有「除卻伴談秋水外,野鷗何處更忘機」,是人是物,也許由讀者自悟了。值得一提,作者下一「點」字,使境界全出,整個秋景,便由於這一個字,化靜為動了。
有了前五句的鋪墊,作者運用「卒章顯志」的方法,在末兩句終於把主人翁推出場:「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傲煞人間萬戶侯」,指非常鄙視那些達官貴人。「傲」,小看、輕蔑的意思。「煞」,表程度的副詞,包含「極其」的意思。「萬戶侯」,古代貴族的封邑以戶口計算,漢時分封諸侯,大者食邑萬戶,稱萬戶侯;此泛指達官貴人。「煙波釣叟」,唐代張志和(732-774)自稱「煙波釣徒」,後隱居江湖,作者在這裏引用,借指在浩淼的煙波上釣魚的老翁。這位不識字的漁父,厭惡名利、蔑視官場,過其歸隱的生活。作者通過漁父的形象描繪,實質是表現自己的思想。
抒發自身遺民之「隱」
細味本曲中漁父之「隱」,其實就是遺民之「隱」。在蒙古鐵騎統治下,知識分子備受壓抑,濟世無門,因而胸中塊壘未消,矛盾鬱悶。漁父那種厭惡名利、蔑視官場,對自由隱逸生活的追求、對淡泊寧靜的嚮往的高潔情懷,隱藏着極為深沉的鬱憤與不平。
總言之,本曲語言清麗,音韻和諧,意境開闊,抒懷用鷗鳥忘機的典故,含蓄蘊藉。結尾點題,骨氣凜然。不愧為元曲精品。蔣一葵(明人,生卒年不詳)《堯山堂外紀》說本曲「有味而佳」,讀者低聲吟誦,慢慢咀嚼,自然有所感,有所得。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招祥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