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長物原指多餘的東西,比喻身上沒有多餘的東西,後比喻家貧或生活簡樸。
出處: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餘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世說新語.德行》
詞義:會稽:位於浙江省,今與山陰縣合併為紹興縣。
簟:竹席。
卿:對人的尊稱。
薦:草席、草墊。
悉:知道。
長物:多餘的物品。
典故:王恭是東晉孝武帝皇后王法慧的兄長、晉朝名士王濛之孫子,家世顯赫。年輕時他曾擔任中書令,太子詹事等職位,性格正直,很受孝武帝器重。
有一天王恭從會稽處理完公務回來,親戚王忱前去探望他。兩人坐在一張六尺長的竹席上,親密地談了很久。王忱仔細看了看竹席,覺得十分精美,非常喜歡,心想王恭剛從盛產竹子的東方回來,一定有很多這種當地的特產,因此跟他要一條。
王恭很爽快地答應,等王忱走了以後,才將自己坐的這條竹席拿起來派人送去。沒有竹席可坐了,王恭讀書、進食時只好坐在草墊上。
過了一段時間,王忱再次來訪,看到王恭鋪坐的是草席而不是竹席,十分驚訝。於是王忱問,為何剛從會稽回來的王恭,坐的居然是草席?王恭答道,自己只帶了一張竹席回來。王忱聽了感到抱歉,說:「我是以為你有多的,所以才向你要。」
王恭說:「您不了解我,我這個人沒什麼多餘的東西。」「長物」是指沒有多餘的物品,王恭一生清廉儉樸,即使做到大將軍仍然沒有多餘的物品可用。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中記載東晉大將軍王恭的清廉儉樸。後世便用「身無長物」表示身邊沒有任何多餘的物品,比喻節儉或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