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粵讀古詩文/《詩經》〈蒹葭〉\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招祥麒博士

時間:2021-04-20 04:23:59來源:大公報

  《詩經》十五國風的《秦風》,收錄了十首作品,大都是東周時代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的民歌。秦地僻處西陲,與戎、狄雜居,環境促使秦人崇尚勇武的特質。因此,《秦風》的詩,多反映秦地勇武好鬥、粗獷質樸的民風。可是其中〈蒹葭〉一詩卻透發淒婉纏綿、超逸瀟灑的情致而別具特色,清代方玉潤(1811-1883)《詩經原始》評說:「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樂鬥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群,翛然自異者矣。」

  關於〈蒹葭〉的內容,眾說紛紜,有說是諷刺秦襄公的,有說是渴求賢人的,近代學者多說是一首情歌。筆者認為,說是一首情歌,是從民歌的角度切入,這未必真能直尋詩人的原意,但卻能避免「穿鑿附會」之譏。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篇的第一章,開頭以寫景起興:「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點明時間、地點和景物;在深秋的破曉時分,晚間凝結的霜露依然,眼前盡是青蒼的蘆葦。詩人在此氛圍與色調下,懷念在遠水一方的意中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人沒有正面描寫所懷之人的形象和風度,只寫二人相距遙遠,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詩人對意中人的企慕,隨之化為行動上的追求,「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人沿河逆流而上,道路難行,崎嶇而漫長,又順流而下。意中人彷彿在水中的一方,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可即。而詩人眼前最真切的,就只有蒹葭蒼蒼,秋水茫茫!空靈的秋思與惆悵茫然的懷想,互為激盪,構成獨特而感人的意境。

  第二章承接首章,換了幾個字。「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茂盛貌;「晞」,曬乾的意思。地點、景物不變,時間上稍稍遞進。詩一開始時,詩人只看到白露成霜,此刻太陽也許出來了,熱力融化霜露,但露水仍停留在蘆葦葉上。「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湄」,水和草交接處,指岸邊;詩人想像「伊人」原在水的遠方,此刻在「水之湄」。詩人要尋找「伊人」,「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道路且躋」的「躋」,升也,這裏因協韻,讀作「基」。詩人逆流而上,由於道路險阻,地勢漸高而陡(躋),找不到;又再順流而下,「伊人」彷彿在遠方水中高地(坻),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可及。

  進入第三章,詩人又換了幾個字。「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采采」,(因協韻,讀作「始始」),也是茂盛的樣子;「已」,止,這裏作「乾」解。詩人看到茂盛的蘆葦,時間上儘管推移了一些,可是葉上的露水仍未全乾。詩人接着寫:「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涘」(音嗣,因協韻,讀上聲「似」),指水邊。詩人的意中人在水的另一邊。詩人努力尋找,「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逆流而上,道路是曲折迂迴的。「右」(因協韻,讀作「以」),鄭玄(127-200)解釋:「右者,言其迂迴也。」順流而下,意中人彷彿在遠方的水中洲(沚)上,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可得。

  前人曾評論讀完詩的第一章,興味已足,接下只是餘音而已。但讀者的情感,卻在這「餘音」縈繞中,引起接二連三的共鳴。

  詩中的「伊人」形象,其樣貌和服飾詩人沒有交代,只通過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映襯出來,又通過上下求索的執著烘托出來。最終,詩人因阻隔而見不到「伊人」,讀者便不能循着詩人找到「伊人」後而一窺究竟。「伊人」的美,就只能從想像中產生。但由於「伊人」的存在,使詩人獲得了前行的勇氣和堅守的動力,在孤獨中找到了最有價值的依附和寄託。於是在水一方的「伊人」,便使詩人的精神得到寄託,心靈得以安慰,而生命也得到了昇華,釋放出最大的魅力與價值,為人們留下了一種朦朧美感的詩意和熱切的愛戀。

  總言之,〈蒹葭〉這首詩,寫景則色彩明麗,抒情則委婉曲折,通過對特定情境和時空條件下客觀景物的描寫,達到了情景交融、互起襯托,以至於產生渾然不可分的藝術境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