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香港常見的候鳥,每年春、夏之間,在港島東區、九龍深水埗、新界北區、離島以至偏遠的濕地,都容易找到牠們的蹤影。由《詩經.邶風.燕燕》以來,很多騷人墨客都以燕子為題材,抒情達意。白居易(772-846)這首《燕詩》,藉對燕子的觀察、描寫,寄託「行孝須及時」的道理。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二十九歲中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唐憲宗元和十年(815)貶江州司馬,後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職,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寓居洛陽的香山,終年七十五歲。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並寫了大量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今存詩近三千首,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本詩的題目又作「燕詩示劉叟」,前有一小序:「叟有愛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時,亦嘗如是。故作《燕詩》以諭之矣。」據學者考證,這首詩大概寫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至元和六年(811)之間。原詩如下: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長,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詩歌「梁上有雙燕」首四句,生動地描述了一對燕子的幸福景象。「翩翩」,輕快飛行的樣子,從這兩字,即可感受到兩隻一雌一雄的燕子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景。牠們懷着興奮的心情,銜着泥土,在屋樑的橫木上,築起愛巢。「一巢生四兒」,勾勒出一幅美滿家庭生活的畫面。
接着「四兒日夜長」八句,敘述了雙燕辛勞撫育幼燕的經過,深刻地反映了父母養育之恩的偉大。兩隻燕子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四隻雛燕日夜成長,求食的叫聲吱吱喳喳不住。青蟲不容易抓到,黃口小燕似乎從來沒吃飽。雙燕用爪抓,用嘴銜,儘管氣力用盡,也不知疲倦。不一會兒往返十來轉,還怕餓着窩裏的兒女。
接下「辛勤三十日」四句,反映父母愛心的偉大。「母瘦」,當然也包括「父瘦」,牠們為了養育雛燕,經過不辭勞苦的「三十日」,眼見雛燕長肥了。雙燕為了幫助雛燕迎接未來,「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大家可以想像,父母教導與照顧子女的時候,那種溫柔的目光、輕巧的動作,表現出無限的愛憐。這時候的天倫之樂,能不令人嚮往和羨慕?
跟着「一旦羽翼成」四句,詩人筆鋒一轉,描寫出冷酷的現實,小燕仗着羽翼已成,竟然在學習飛翔的期間,引上了庭院裏的樹枝,就此再不回頭,隨着風兒向四方飛散。小燕的舉動是令父母感到錯愕和驚慌的,我們讀詩讀到這裏,也應感到錯愕和驚慌,不禁會問:為什麼會這樣?
詩人並沒有回答為什麼小燕「四散飛」,筆鋒卻指向雌雄雙燕:「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兩燕在空中鳴叫,大聲呼喚,聲也嘶了,力也竭了,而牠們的子女,卻喚不回來。牠們只好回到空空洞洞的巢窩裏面,悲鳴不已,通宵不斷!
從詩歌的寫法上,詩人可以就此結束,營造「言盡意不盡,言盡意無窮」的效果。可是,詩人最終以「燕燕爾勿悲」六句收結:詩人安慰燕子不要悲傷,應當反思年幼時是不是也曾那樣殘忍的傷害自己的父母。當然,燕子聽不懂人話,詩人要告訴的,是劉叟,詩人告誡他,他年輕時拋棄父母,那時父母多麼掛念,今天自己應有體驗!當然,劉叟既已失去兒子,詩人再這麼一說,看似有點涼薄,但詩人的目的,是用以警世,讓其他讀者自我警惕和反省。
《燕詩》這首詩,白居易將它歸入「諷諭」類,旨在以燕喻人,借雙燕的遭遇諷勸那些不顧父母痛苦而獨自遠走高飛的人們。強調:想要子女對自己盡孝,自己就應先帶頭對父母盡孝。
這首詩,內容充實,語言通俗流暢,用生動而簡潔的文字,寥寥幾句,已把雙燕的築巢、孵卵、哺雛、教飛等過程勾畫,使人如在目前。其中適當的運用修辭手法,如摹聲的「索食聲孜孜」,借代的「黃口無飽期」,對比的「母瘦雛漸肥」,對偶的「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等等,都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