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利瑪竇與澳門── 說一段被忽略的天主教來華史\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時間:2018-11-09 03:17:09來源:大公報

  圖:澳門大三巴牌坊是著名的天主教教堂遺跡

  澳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特殊地位的城市,早在16世紀時已被葡萄牙政府租借,成為了西方人來華貿易和傳教的基地。因此,我校的考察團除了參觀林則徐紀念館外,亦嘗試追尋一些天主教在澳門的歷史,位於澳門大三巴牌旁的利瑪竇銅像,是我們在澳門考察歷史的一個景點。銅像於2010年8月7日為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而作。他於1582年抵達澳門,在中國傳播天主教,同時也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影響深遠。他雖然是意大利人,但銅像上的利瑪竇卻是穿着明朝的服飾,反映出他鼓勵「華化」的傳教方法。

  葡商支持建寺傳教

  耶穌會會士1565年在澳門建立了耶穌會學院及教堂。澳門是西方神學、哲學和科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在華傳播的第一個中心。1578年,利瑪竇和羅明堅兩人一起從葡萄牙里斯本出發到遠東,他們先到澳門學習漢語,師從一些不懂西語的中國人,澳門就此成為了中西語言比較的第一個教學場所,耶穌會學院也成為遠東第一所東方語言學校。利瑪竇在澳門編輯《葡漢辭典》,目的便是方便其他傳教士學習漢語之用。

  利瑪竇在澳門學習漢語一年多後,就進入中國,但他的傳教事業與澳門仍保持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的澳門是遠東的傳教基地,對利瑪竇在華傳教,支援不少人力物力。利瑪竇在肇慶沒錢蓋房子傳教,羅明堅便回澳籌募經費,得葡商的支持,得以建寺傳教。在南京時,利瑪竇需要購一大屋傳教,他委派郭居靜神父往澳門籌款,最終才得以把大屋買下來。他又在南昌、韶州等建立傳教點,澳門調派人員前往支援。這些都體現着澳門在近代天主教來華傳教史上重要的作用。

  早在16世紀中期利氏來華前,澳門已經有耶穌會士傳教,後來成為中西文化、物資的中轉站,亦是傳教士學習、居住或被遣散收納的地方,教會會務蓬勃。當時教堂修院林立,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多所澳門早期的教堂,如聖若瑟教堂。原藏路環島的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臂骨亦被移到聖若瑟教堂。沙勿略是另一位來華傳教的偉人,他於1552年計劃獨自前往中國,參見明朝皇帝,要求允許傳教。他在廣東海岸很近的上川島作為基地,計劃偷渡入境。但不幸地因瘧疾病逝於島上,年僅46歲,終未達成進入中國的心願。

  當天福建中學生們在教堂內,見到這位天主教聖人的臂骨,及認識到他來華傳教的決心和作出的犧牲,無不深受感動。

  兩岸四地考察與國民教育(6)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