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比賽場內的無障礙席位區。\大公報記者敖敏輝攝
【大公報訊】記者敖敏輝佛山報道:香港聾人足球隊教練鄭志偉說:「要組建一支聾人足球隊並不容易,如今這支隊伍,隊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計程車司機、搬運工、賽馬會職員、導演等。他們年齡差異也較大,大多30歲以上。最小的不到20歲,最大的達到52歲,幾乎相當於是『父子兵』。因為有了殘特奧會,有着共同愛好的他們有機會走到一起。」
也正是由於隊員們有各自的工作,他們只能白天工作,利用晚上寶貴的時間進行集訓。鄭志偉表示,訓練頻次大約是每周3至4次,儘管場地由政府提供,但由於各球場間或有比賽任務,全隊需要更換場地,所以基本是在不同的場地訓練。未來,如果政府能夠支持建設更多球場,隊伍則有望能夠在同一片場地訓練和比賽,主場氛圍將更濃厚。
17日的比賽,現場前來看比賽的觀眾並不算多。其中,一支由香港趕來觀賽助威的隊伍格外顯眼,他們是這支球隊的親友團,當中不少人是在香港一起踢球和訓練的隊員。親友團成員蘇劍雲告訴記者,親友團絕大部分是聾啞人士,他自己平時也和這支球隊在一起,充當手語翻譯的角色。
「大家都愛好足球,在一起踢球和訓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球員們在場上踢球,登上全國的大舞台,我們也有夢想成真的感覺。」蘇劍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