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內的工作人員在照顧大熊貓\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美聯社、新華社報道: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4日宣布,得益於中國政府幾十年堅持不懈的保護,大熊貓已不再屬於瀕危物種,從「瀕危」類別移至「易危」類別。中國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5日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IUCN在報告中稱,一系列大範圍國家調查顯示,此前大熊貓數量的下滑趨勢已被遏制,其數量開始增加,生存狀況的改善得到證實,「中國政府保護這種物種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靈長類動物學家、首席保護官員羅賓森也指:「在緊要關頭,中國人為保護大熊貓做出了卓越的工作。」
大熊貓數量料達2060頭
不過IUCN同時警告,保護大熊貓的任務還很嚴峻,因為受氣候變化影響,未來80年,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大熊貓數量預計還會下降,讓過去20年努力的成果付諸東流」。報告指:「要想保護這種標誌性物種,關鍵要繼續實施有效的森林保護措施,應對好新出現的威脅。」最新估測顯示,目前成年大熊貓的數量大約1864頭,加上幼崽,總數預計達到2060頭。
不過同時,IUCN表示,世界最大的靈長類動物東部大猩猩成了瀕危物種。報告稱,因狩獵猖獗,目前東部大猩猩全球只有5000頭。過去20年,該物種數量下降超過70%。現在地球六大類人猿中有四大類處於瀕危狀態,除東部大猩猩外,還有西部大猩猩、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
若降級恐不利保護工作
針對IUCN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由「瀕危」變為「易危」,中國國家林業局5日發出回應聲明稱:「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我們着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這位負責人表示,大熊貓是瀕危物種主要有四方面原因: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其生存的主要因素;其種群交流狀況有待改善;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顯著;保護管理能力仍需加強。
中國國家林業局認為,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鬆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就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因此,繼續強調大熊貓的瀕危性並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