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江學人側影 | 語言報國 知行並舉——記香港推廣普通話傑出專家田小琳教授

時間:2022-11-09 11:11:38來源:香港文匯網

  文 / 陳恆

  田小琳教授是德高望重的著名語言學家、編輯家、出版人。約見田小琳教授,聽聽她在香港30多年堅持推廣普通話的故事,我的心願由來已久。我與田教授約在今年8月9日的下午見面,不巧當天掛了8號風球「木蘭」;然後,我們推遲到8月25日,當天又掛了8號風球「馬鞍」。82歲的田教授如80年後年輕人風趣幽默地說:「咱們一約會就有大風大雨,貴人出門招風雨啊!」好在25日下午,天氣轉好,見面如期,我們傾談了兩個半小時意猶未盡,覺得時間還是短了點。令我感動的是,她送給我16本著作,從中了解到她在語言學上的成就,特別是對香港推廣普通話的貢獻付出,令人無比敬佩。

田小琳近照

  田教授1940年6月出生在陝西西安,父親田益民先生參加過西安事變,是楊虎城將軍的部下,愛國是她的家族基因。她小學、中學階段跟隨家人在西安、上海、北京三地求學,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修讀漢語言專業。大學五年裏,她師從王力、周祖謨、朱德熙、林燾等大語言學家,全面系統學習漢語專業幾十門課程。她說,「在北大中文系分到語言文字班,當時覺得很枯燥,但現在想來非常榮幸,因為上一百年最著名的語言學家都在北大,這些大家都給本科生授課。」1963年,她又考入山東大學古代漢語專業研究生,師從殷孟倫、殷煥先、蔣維崧等名家,系統扎實地學習了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古漢語語法等課程。5年本科、3年研究生,因此打下扎實堅固的漢語學術功底。

  1985年,田教授隨父親來香港定居,從事出版、教學、研究及商業工作。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確定了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田教授說:「『書同文、語同音』是主權治權的體現,對於一個統一的國家、團結的民族來說,交際語言的標準化是向心力、凝聚力的體現;香港同胞都應會說普通話,我學習研究語言,理應主動擔當,以語言報國。」

與香港普通話專業協會的老師們在一起(2018年),居中為田小琳、靳彤彤。

  10餘年辦《普通話》雜誌,熱心在港推廣國家語言政策

  田教授的父親早在1948到1954年就在香港經商,1980年代第二次到港工作,他深切感受到普通話在香港沒有地位,如果不會廣東話,出門十分不便,內地人在香港買東西、問路不僅困難,還會經常受冷遇或鬧笑話,因此他也希望語言學家的女兒到港工作。田教授認為,推廣普通話是民族團結和語文建設的第一步,香港回歸祖國,普通話的運用推廣自然要提上議事日程。1986年6月,田教授創辦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編輯,出版、印刷文化教育方面的各種圖書、期刊和大型畫冊,促進內地出版社和香港出版社的交流,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港出海。最具影響的是1985年起定期出版《普通話》雜誌,並贈送給社會各界,一直持續到1997年6月。

  在香港辦《普通話》這種正統的雜誌是很困難的,總是賠錢,但為了推廣普通話的需要,田教授與一班同事鮮明表示「賠錢也要辦」。她把語言學界大咖王力、呂叔湘、周有光、朱德熙和張志公等請出來做雜誌的顧問,體現了語言學界對香港推廣普通話的期望與支持,也權威宣傳國家語言文字政策。《普通話》雜誌刊發的文章,由於它的撰稿人多為著名語言學家,以及普通話一線教師,介紹語音、語法、詞彙知識都有,既圖文並茂,活潑接地氣,也體現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則,大大方便市民學習普通話。她為香港推普事業取得業績有目共睹,這點點星火已燎原。業界同行姚喜雙稱:「語言教授,才女小琳;港田耕耘,推普功臣」。 許嘉璐先生在賀《普通話》十周歲時說,「《普通話》起到多種紐帶的作用。」呂叔湘先生讚為「十年辛苦不尋常」。

在北京獲任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2009年),右一為田小琳。

  30餘年堅持為各界人士上普通話課,傾心傳授標準普通話

  在香港回歸過渡期,公務員學習普通話成為一種需要,也十分時髦,慢慢變成了一股熱潮。香港公務員事務局還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在政府內部使用中文,要求各級人員書寫中文公文,首長級人員更應精通普通話。

  田教授是最受香港公務員歡迎的普通話導師,她經常受邀給香港政府的高級公務員授課,小型的課程是七八人的小班,大型的有上百人的講座。她為避免香港公務員在回歸後聽不懂內地的詞彙,專門編輯講授 「建國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詞彙」十個講座,深受學員歡迎。田教授說,這個系列講座,也等於講近代中國歷史,不僅有國家基本結構、基本制度,也有各個時期社會運動,內容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條戰線,還講中國的「四套班子」和各級官員名稱,以及如何與內地官員交流,內容非常詳細。她經常每周上課十多個小時,以自己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專業的中國語言文字知識、和藹可親的教學態度贏得學生的信任,在業界口碑極佳。相關教學與研究心得匯編成《香港中文教學和普通話教學論集》《香港語言文字面面觀》等。

  除公務員隊伍外,香港的商人、銀行家、企業家,紛紛聘請田教授講授普通話課,不僅老闆自己學,也讓公司職員學。田教授有針對性地開設普通話(初、中、高級),實用普通話、公關普通話、商務普通話、普通話教學法及中文論文寫作、實用寫作等多門中文類課程。還參與編寫中小學普通話教材及專業普通話教材(《紀律部隊普通話》《醫護人員普通話》)等。

  田小琳和劉智鵬(左四)獲嶺南大學2006/2007年度伍沾德博士伉儷傑出服務獎。伍沾德博士(右三)、伍沾德博士夫人(右二)、陳坤耀校長(右五)、陳校長夫人(右一)、饒美蛟副校長(左三)、饒校長夫人(左二)、陳增聲副校長(左一)。

  創辦普通話測試點、編撰教材,潛心加強香港高校語言學科建設

  從1986年起,田教授就在香港大學語文研習所擔任兼職導師,在港大文學院中文系、教育學院開設中文詞彙課、語法課、現代漢語課,普通話教學法課等,一路兼職15年之久。1996年,她在港大助力建立全港第一家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心,與國家語委合作開展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2000年至2009年,田教授全職任教香港嶺南大學中國語文教學與測試中心,幫助建立該中心並任職主任,每年測試一千多人。她還在港大、中大、浸大等大學,培訓了大量的普通話師資,讓更多的老師參與普通話教學,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她不畏艱辛,與同行程祥徽教授一起編寫了針對港澳地區教學需要的《現代漢語》大學教材,為港澳地區推廣普通話打好學術根基,1989年出版後刊印十多次,成為海峽兩岸和港澳特區大學漢語課程的暢銷教材。2009年11月獲任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獨樹一幟推出「社區詞」,以初心守護「一國兩制」語言政策

  田教授細心考察到香港是華洋雜處、東西文化薈萃的社會,人們思想開放、語言活潑;她收集在本地流通的一批中英夾雜、粵語與文言夾雜的港式中文語料,經過深入研究分析,發現裏面一些詞語並不在內地流通,也不在其他粵方言區流通。她甘為學術獻純真,連續於1987年、1989年中國語言學會第四、五屆學術年會上發表了《香港流通的詞語和社會生活》《香港詞彙面面觀》,引起社會興趣與關註。1993年她在香港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上,將「社區詞」的名稱術語明確提出。這一新概念涉及社會語言學和詞彙學兩個方面,引起了語言學界的關註。所謂「社區詞」,即社會區域詞,是反映本社區的社會制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詞語,多半隻在本社區流通,如香港流行的「強積金」「八達通」「大班」「打工皇帝」「鬼妹」「樓花」「H股」等。 2009年,她編寫出版了《香港社區詞詞典》,收詞2418條。2011年「社區詞」作為一條新的語言學術語,收入到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語言學名詞2011》一書中。這一概念的提出和《香港社區詞詞典》的出版發行,從理論、學術和實踐上,作出漢語學術界中具有填補空白性質的重大貢獻,「社區詞」因此與文言詞、方言詞、外來詞並列為一般通用詞類型,成為田教授重要的學術突破點。

  田教授指出,香港《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從語法上就是說,中文是第一位的,英文也是正式語文。她立場鮮明地宣傳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一個統一的國家,一定有統一的語言文字,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是中國的領土,大力推廣普通話天經地義。她利用學術平台和社會影響大力呼籲在港推廣普通話,提倡並鼓勵教師用普通話教學中國語文,提倡小學階段必修普通話,建議政府投資培訓普通話師資減輕中文教師負擔,提高中文教師質素,堅決抑制不利於普通話推行的言行。這些政策性建議的論文得到了香港政府有關部門和學術界的重視,也受到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當前,普通話推廣與使用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現實需要,也是市民提升社會文化生活的實際需求。特區政府問責局長、立法會議員有人講普通話,政府議事廳裏兩文三語瞬時切換,真正體現了多元包容的國際都會的盛景。

  田教授身上充分表現出傳統學者的治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她學以致用、知行並舉,龍蟲並雕,成果豐碩、新見迭出,現出版獨著、合著40部,發表論文300餘篇,在香港中文教育上樹立了一座學術豐碑。南非國父、偉大的政治家納爾遜·曼德拉說:「如果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和他交談,觸動的是他的思維;如果用一個人的母語和他交談,觸動的則是他的心靈。」年逾八十的田教授依然精力充沛、才思敏捷,加之西北人的豪爽坦率、古道熱腸,儼然「漢語學界一俠女」,每每活躍在香港普通話普及及推廣各類活動上,她用標準北京普通話,觸動香港同胞的心靈,畢生實踐「語言報國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