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能寫能刪 始成一代文豪 娛人娛己 回歸消逝歲月\拾字君 吉隆坡《聯邦日報》總編輯

時間:2018-06-10 03:15:14來源:大公網

  圖:劉以鬯有一個愛好,即鍾意坐電車\大公報攝

  昨日,劉以鬯先生仙逝。筆者悲慟之餘,「長歌當哭」,特撰此文,以奠先生。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在電影《花樣年華》中,導演王家衛三次黑底白字直接引用了《對倒》的文句,片尾更是加上「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的字樣,足以凸顯劉以鬯先生「文壇泰斗」的地位。

  其實劉先生的小說《對倒》並非電影的原著,只是其精神內核啟發了王家衛創作電影。細看小說,雖然與《花樣年華》都是發生在一九六○年代香港的故事,內容與結構卻完全不同:小說男女主角一個年近花甲,一個青春年華,一個沉湎往日,一個憧憬未來,兩條線索偶爾交叉卻從未並行。總的來說,劉以鬯的《對倒》,不「花樣」卻更「年華」。

  劉先生寫作有兩大「絕技」,令筆者傾慕不已。首先便是「能寫」。劉先生一九一八年生於上海,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初到港時人地生疏,劉先生只能靠稿費度日,筆耕不輟。他說自己日寫六七千字乃常有之事。六十年代最高峰時,更開設了十餘個專欄,每日須寫一兩萬字。劉先生說,除了白天寫專欄「娛人」之外,也還要晚上寫文章「娛己」。日積月累,劉以鬯先生一生寫了超過七千萬字!

  劉先生的第二「絕技」是「能刪」。劉先生產量極高,卻出書少,原因之一就是他將自己的作品編撰成書時,往往會大幅度刪減:《對倒》原本是十二萬字的連載,出版時刪成二萬字的短篇;《珍品》本是中篇,刪成短篇入集;《鳥與半島》更是從原作的六十萬字刪成十萬字,只保留了原作的六分之一!

  對於寫作者而言,一字一句俱是心血。看上去洋洋灑灑,落筆已有百字,其實作者心中何止萬語千言,或工於留白、或限於篇幅,才惜墨如金。一旦成稿,再要刪時,總覺得此處乃氣氛之營造,彼處為後事之伏筆,前因後果絲絲相連,哪裏都少不得。實在要刪,自己不忍,必借友人或編輯之手,想來他人眼光較為客觀,不會因寫時的殫精竭慮,在需刪之處手下留情。今日你友情助我刪文,他日我亦投桃報李助你刪文,頗有「易子而食」之悲涼。而劉先生居然有如此魄力,在編撰文集之時,如此大刀闊斧,更兼親自操刀,不能不叫人欽佩。「能刪」既是對文章的「捨而後得」,又是對自己的「破而後立」。這種捨得與破立的背後,是對文學、對讀者的尊重。

  「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着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這是《花樣年華》的片尾字幕,也是對《對倒》的第三次引用。

  願劉先生駕鶴西去,衝破那「玻璃」,遠離這塵世,安然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拾字君,媒體工作者,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文字散見於《大公報》《文匯報》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