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炎症腸病患者「屙不停」 醫生倡設如廁優先卡

時間:2018-05-30 03:15:14來源:大公網

  圖:許懿德指炎症性腸病患者20年升七倍,可能是因西方飲食習慣盛行大公報記者朱樂怡攝

  【大公報訊】記者朱樂怡報道:普通肚屙可能一、兩星期便康復,但炎症腸病患者輕則肚屙數月、體重暴跌十多廿磅,部分人更會失禁,體內漏管增生,引致糞便由腸道附近的皮膚滲出,有患者「屙到唔敢出門口」,要辭職或休學,甚至患上焦慮和抑鬱症。腸胃肝臟專科醫生建議設「如廁優先卡」,讓有迫切需要的患者,在公共地方上洗手間時可「打尖」紓困。

  本港炎症腸病患者二十年升七倍,每十萬人便有44人中招,現有3000多名患者,當中約100名是兒童,最年輕只有十多歲,男女患者比例相若,常見發病年齡介乎20至40歲的「花樣年華」。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腸胃肝臟專科醫生許懿德昨日表示,有女童於13歲發病,數月內暴瘦20磅,每日肚屙四、五次,導致休學;有人患急性炎症腸病,經常失禁而要辭職。

  未能根治皮膚滲大便

  炎症腸病主要分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前者主要影響大腸,患者最常出現大便帶血,有人亦有「想屙但無嘢屙」情況;後者則較「麻煩」,口腔常生痱滋,食道胃部都會受損,四分一患者甚至會出現漏管,連接腸道至皮膚、膀胱或陰道,令這些地方滲出黏液、膿或大便,即使用紗布蓋着亦有異味,影響社交。

  病症成因至今未明,由於近年亞洲國家病例普遍上升,直逼西方社會,醫學界推測與飲食逐漸西化,攝取較多高脂、高糖食物有關;亦可能是因為環境衛生「太乾淨」及廣泛使用抗生素,令腸道免疫系統發出錯誤訊息,導致炎症持續。

  早治療可減併發症

  該病未能根治,但愈早治療,併發症愈少,許懿德呼籲患者不應諱疾忌醫,該名13歲女童亦已升讀大學。患者現主要靠類固醇等藥物持續控制病情,在公立醫院可免費用藥,但若病情再度活躍,可轉用生物製劑,但一年要十萬元,只有嚴重病人可免費在公院用藥,現時本港有約300人正在使用。他又建議本港仿效外國設「如廁優先卡」,讓有迫切取藥的患者到公共地方洗手間時,可「打尖」紓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