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昔日的監倉禁地成為打卡熱點
前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完成活化,在高溫35℃下首日開放,首天派出6000張通行證,本周末已登記訪客每天有8000人次。首天參觀者不乏曾在「大館」工作的警務人員,有退休女教官舊地重遊,「心急」提早12小時到訪,重遊舊地心情興奮。有園境建築學生盛讚「大館」感覺新派,不像一般博物館的沉悶。「大館」內的昔日監獄,今天搖身變成「打卡」熱點,結合新科技,遊人百無禁忌蜂擁拍攝「入冊相」。/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文) 麥潤田(圖)
大館昨日截至下午三時許共有3500人次進場參觀,正午高峰期有630人同一時間到訪。不少人已預約也提早到場,退休警察學院教官李女士可能最「心急」,原預約昨晚十時半參觀,但「擺烏龍」提早半天,上午十時已抵達,幸獲職員體恤安排提早入場。
「老差骨」遊舊地憶往事
40年前李女士曾在大館工作,先後在警察總部大樓的傳票室、營房大樓工作,舊地重遊,感觸良多,「當時的傳票室就是現在的警察服務中心,以前古色古香,現在保育亦做得很好,叫返『大館』很有親切感。」她仍記得當年穿着軍裝制服裙,心急在石板街步行上大館,不慎仆倒,「好瘀囉,起身之後完全不敢望周圍,而家都仲記得。」談到已婚督察宿舍大樓倒塌,她說感到心痛,希望復修後可保留外貌。
88歲的崔伯伯是「老差骨」,1950至1956年間曾駐守「大館」七年,看到熟悉的建築物,他如數家珍,主動為記者做導賞,「這裏(槍房)以前是倉庫部分,所有警察的新制服都是經這裏再派發去其他警署。」他說活化後的警署與以往分別不大。
園境建築生讚新派
除了懷緬舊時的上一輩,開放首日亦有不少年輕人身影。19歲的Cindy就讀園境建築學系,對裝置藝術有濃厚興趣,特意入場觀賞藝術展。她認為,博物館一向有沉悶感覺,「但大館可以將設計、藝文和古蹟糅合,感覺好新派。」Cindy說場地整體安排不錯,唯一不足是有冷氣的休息處太少。大館首階段開放共13座建築予公眾參觀,包括11座歷史建築、新建的美術館和綜藝館,昔日的監倉禁地亦變成打卡熱點。郭先生和太太大清早由青衣到大館參觀,最想看監倉設施,「以前無機會看,現在開放想先睹為快」。
設於F倉(17座)的展覽「入冊」介紹了鮮為人知的監獄情況,例如囚犯入獄過程、囚犯編號的歷史及演變等,現場更設有互動環節,用手機掃一掃展板的二維碼,再站在高度測量板前,就可以影一張手持個人編號的「入冊相」,吸引不少百無禁忌的遊人留影。
大館需預約參觀,大館總監簡寧天稱,六月份的周末預約已滿額,周六及周日(6月2及3日)訪客每天可達8000人次。就有市民認為入場指示不夠清晰,他指開放初期為妥善管制人流,參觀者會從不同的入口分流進入,未來會考慮放寬入場證的限制,並讓市民即場入內,而持有入場證人士則保證可進場。
大館首日開放也有「蝦碌」,記者昨日上午在D倉「鑒於膳食」展覽所見,其中一個打開的展櫃,只有文字說明,但無展品,有別於旁邊其他展櫃。馬會回應查詢稱,這是準備中的展櫃,櫃門應是關上,大館接獲查詢後已加上暫停使用的標示,以防訪客再次揭開展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