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業界下一步 科研成果產業化

時間:2018-05-16 03:15:09來源:大公網

  圖:港大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鴻霖(右)及學者陳志偉/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公報訊】記者莊恭誠報道:中央傾力支持香港創科發展,科研資金「北水南調」。去年九月至今,獲批項目申請者大多為香港高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而這些實驗室的研究領域,不少都集中於尖端科學,例如毫米波、分子神經科學、手性科學等。就此,創科業界特別關注科研成果如何產業化,進而帶動公眾建立科技意識,令創科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初創企業董事長耿春亞對大公報記者指出,現時香港社會整體的科技知識儲備和意識依然較弱,很多事情不肯採用技術化的形式,傳統模式與思維分量很重。「例如最近討論高鐵香港段買車票,大家的話題都圍繞在找代理、旅行社、手續費多寡等問題,實際上內地很多人都通過互聯網平台購票。」

  推動產品應用和科技市場發展

  耿春亞表示,香港本身的科研基礎和水平並不差,如今又有國家經費支援,相信會大有裨益,下一步如何把科研成果產業化,推動本地科技產品的應用和本地科技市場的發展,將成為香港創科產業發展的關鍵。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表示,現時在港大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大重點研究是流感疫苗。他亦透露,除了資金支持,目前在香港從事科研工作的另一難題,是即使實驗室取得了研究成果,也不具備接下去的產業配合,研究成果無法實現轉化。「日後如何把實驗室成果帶到製藥廠,是香港科研工作的關鍵,也關乎更多人能否受惠於科研工作。」

  來自內地、在陳鴻霖研究團隊工作的劉同學說,相比內地,香港的確在國際聯繫等方面具優勢,但由於缺乏機會,自己未來更傾向回內地尋找施展空間。

  倡政府帶頭用本地研發品

  耿春亞同意,香港創科產業面對的一大困境,正是初創企業和科研機構留不住研發人才,一方面直接從內地招聘受限於出入境政策,另一方面本地學生對科研興趣不大,歸根結底還是本地科技市場和氛圍未能發展起來。他建議,除經費支援,科學園和特區政府要帶頭採購及使用本地研發的科技產品,令本地市場在內部競爭中慢慢成長,進而帶動創科產業的蓬勃,包括科研成果得以轉化、人才獲得更多機遇、公眾科技意識提升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