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突破五年,創十八年來新高,截至三月,近三十萬戶正輪候公屋
公屋輪候冊平均輪候時間突破五年,創18年來新高!房屋委員會最新公布,截至三月,27.23萬戶正輪候公屋,三個月間減少逾萬戶,但一般申請者平均需輪候5.1年,進一步偏離政府「三年上樓」目標。房委會委員普遍認為輪候時間「未見頂」,料會再延長為六至七年,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坦言,短期內難增公屋供應,呼籲社會在土地大辯論理性找到「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方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數字清晰反映房屋土地供不應求,希望土地辯論取得共識,不要再說香港不用覓地等轉移視線的話題。/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房委會昨日更新截至今年三月底的公屋輪候數字,輪候冊上的27.23萬宗申請,包括15.33萬宗一般申請、11.9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總數雖較去年底少約1.06萬宗申請,但仍貼近30萬大關。
黃遠輝倡理性討論
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飆升為5.1年,較去年12月的4.7年多4.8個月;長者一人申請者輪候時間由2.6年增至2.8年。資料顯示,1998年公屋平均輪候6.6年,2000年回落至5.2年,之後因停售停建居屋,部分改為公屋,輪候時間降至1.8年,最新的5.1年創18年新高。
值得關注是,公屋輪候時間創新高,但建屋量遜預期。房委會去年底遞交立法會文件顯示,17/18年度公屋及居屋的總建屋量為1.91萬伙,但房委會網頁最新數字顯示,該年度建屋量僅13661個單位,較預期少近30%。
黃遠輝稱,公屋申請宗數減少主要因為房委會經篩查刪除不合資格單身申請者,5.1年屬「滯後」數字,是反映過去一段時間獲安排上公屋的人首次揀樓的等候時間,又表示「5.1年的數字確實不理想,但隊伍是有動的。」
黃遠輝稱連同翻新公屋,未來五年可供編配公屋平均每年2.3萬個,供應無大突破,加上輪候冊上有不少已等多年的累積個案,料平均輪候時間偏離三年目標的情況會持續,甚至惡化。身兼土地專責小組主席的黃遠輝呼籲,社會理性討論各個土地選項,找到「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方案。
林鄭:不用再覓地是轉移視線
正在四川的林鄭月娥稱,5.1年的數字令人焦慮,亦再次清晰反映供不應求,「所以我在此希望土地辯論能夠得出一個共識,不要再說其實香港不用再覓地、再興建房屋,管制一下人口諸餘此類這些轉移視線的話題。我們很清晰,毫無疑問是不夠土地興建房屋給我們的市民。」她稱政府會加大力度供應土地,全面投入推動過渡性住房的工作。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希望社會支持政府覓地建屋工作。
身兼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成員的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建議政府提升規劃中的公營房屋建屋密度,將部分私樓地轉作公營房屋發展,增加短期供應。 房委會委員、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關注,2023年公屋供應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輪候時間將重返回歸前七、八年,要求政府增加過渡性房屋及公營房屋用地,容許未補價居屋做「社會共享房屋」等。房委會委員、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要求,政府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現時的六比四,調整為七比三、善用市建局用地和空置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