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一代文化協會每年主辦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吸引逾三百多間學校、四千多人參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因為有大量國內移民的人口紅利,積極發展勞工密集的工業,令經濟從戰後的爛攤子起飛,造就了七、八十年代的經濟繁榮;八十年代開始,香港製造工業北移,香港政府也推行去工業化政策,積極扶持金融服務、酒店旅遊等無煙工業,可是廿一世紀初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沒有製造工業支撐的香港經濟,被鄰近的深圳比下去。
香港漸漸失去昔日的優勢和光輝,特區政府有見及此,年前成立創科局,也在今年財政預算撥款五百億支持和發展創新經濟,鼓勵創新、創科行業的發展。在這個經濟轉型浪潮中,可以預計不少困難和挑戰出現。
香港缺乏尖端科創人才,自八十年代開始,社會瀰漫重商輕文理的風氣,高端的尖子都從商、從政,或投身醫療、法律等服務行業,使科創人才零落,難言有創新的突破;本地上一代突出的世界級科學家人才濟濟,如高錕教授、鄧青雲教授和丘成桐教授等,可是現今年輕一代卻無以為繼,出現斷層現象。
當務之急:培育科創人才
所以培育科創人才是當務之急,最重要是在基礎教育中培養中、小學生從小愛科學,是理科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務;要改變社會風氣,應從推廣科普活動做起,創科局、創新科技署和科學館都是推廣科普活動的官方機構,他們都默默耕耘,只是覺得他們配合不足,宣傳力度不夠,不似韓國有專用電視頻道推行科教,年前創科局成立之初,香港電子傳媒的科普節目如雨後春筍地播放,可是熱潮過後便復歸平靜了,只有官方電台鍥而不捨地播放科普片集;紙媒方面也不見得支持科普活動,市面只有《兒童的科學》艱苦經營,香港市場也不能容納太多科普刊物,長遠而言政府的支持和資助是刻不容緩的。
香港不乏有心人推廣科普活動,新一代文化協會成立科學創意中心,推廣各類型學界科學比賽、STEM師資培訓和各類型科學觀摩活動,努力改變社會重商輕理的風氣。國內七十年代以來,鼓吹「從小愛科學」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風氣,數十年來人才輩出,支援了創新經濟的發展,彈丸之地的香港若不急起直追,便被鄰近的地區比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