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生早前參加第一屆學界桌上沙壺比賽,透過沙壺及沙子理解牛頓力學原理
教育是什麼?老生常談的問題,有多少人明白箇中意義?面臨「殺校」的浸信會天虹小學,在眾人眼中本無翻身機會,朱子穎卻在此時接下燙手山芋,接任校長一職,更大膽地以創意學習為教學理念,不抄寫、不背誦、不操練,讓學生選擇想學的東西,剪頭髮、整機械人、種植等,在校園裏,容許敢想敢做。顛覆傳統的做法看似瘋狂,卻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教師參與,家長亦賦予無限信任,更成功創造奇跡,驅去殺校的陰霾後,迎來的是充滿希望的彩虹。\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顛覆傳統創意教學
未到天虹之前,朱子穎已致力推動創意學習,但因為違背了香港現有的教育模式,引起不少人質疑,「當時我諗,不如試一間大家都話做不到的學校,如果得,就證明到創意學習係work(可行)。」憑着一份衝勁,2013年,他「膽粗粗」來到九龍黃大仙竹園邨接任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新校長。
接手初期,不少前輩向他推崇固有的辦學公式:學生成績叻、考試高分、小朋友升中派位好,課外活動攞獎,中產自然會報讀,「但這是教育嗎?想要成績叻,點解我不開補習社?」
校園變成學生天堂
一個人想不通,他決定找老師幫手。「當時學校只有14位老師,我哋傾了好多問題,例如教育是什麼?是唔識變識的過程?是Love and care?是學習真善美的地方?聽落好老土,但教育本身就是要prepare(預備)未來的人,學生2038年搵工,老闆問你擅長什麼,難度答我抄生字好叻?這是不切實際。」
找到了問題癥結,朱子穎決定一改現有的教學模式,不再着重抄寫、背誦、操練,取而代之,是讓學生做喜歡的事。去年起,學校開始了Dreamstarter計劃,每日午飯後,就是學生的天堂。小小的花園有學生正在裝飾園圃、有學生用二手廚具製作音樂牆;教室裏,有學生跟隨大師學剪頭髮、有學生玩航拍機、有學生利用Micro:bit製作遇大雨會自動拉開的帳篷。學習的事物不同,一樣的是,他們臉上都掛着笑容。
學習體驗面對挫折
學校常被稱為「Happy School」,但朱子穎坦言,他從無想過這個概念,「快樂不是代表不讓小朋友經歷挫折,這種快樂是好片面,真正的快樂是讓他們通過教育,知道生和死、知道自己是誰、知道離別的感受、知道挫敗、失望的感受,只有經歷過失敗,並從中學到能力的知識轉移,到他未來經歷同樣的挫折,他知道怎樣面對,因為他已經經歷過。」
朱校長笑言,直至今日仍無法確認當初的想法是否可行,「我哋永遠都答:嚇!唔知㗎……」但幸好有一班有同樣信念的老師、家長支持、信任,天虹小學得以愈辦愈好。
今年九月,朱子穎將會離開天虹,向更遠大的目標進發,離開舒適圈從不容易,離開一班日對夜對的學生、教師、家長更加難受,但他希望在新的崗位,能帶動更多人討論教育的本質,並以Teacherpreneur(教師和企業家結合而成的職業)為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