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驅蚊劑,如何選擇,令家長頭痛
【大公報訊】記者楊州報道:子女被蚊咬紅腫,家長不但心痛,更擔心因此染上登革熱、寨卡病毒或日本腦炎。如何選購合適的驅蚊劑,家長一樣頭痛!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大多數驅蚊劑的成分含有避蚊胺(DEET),並不適合10歲以下的兒童使用,而標榜天然的植物成分亦不等於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含有「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驅蚊劑,不會致敏,比較理想。此外,護膚品的芳香也會吸引蚊子等昆蟲,到戶外時盡量避免使用。
鄧太的兒子一歲多,她自言一家三口均「惹蚊」,平時外出前都會噴驅蚊劑,但上月底某天到商場購物,只是約15分鐘時間,故沒有為兒子噴。她續稱,午睡後發現兒子的左耳出現紅腫,初時以為是睡覺壓住耳朵,惟翌日情況仍未好轉,估計是遭蚊叮,遂帶兒子求診。醫生指她的兒子對某類別蚊蟲唾液特別敏感,所以被蚊咬完的反應很大。
兒科專科醫生李卓漢表示,蚊咬初期是痕癢,其後被咬位置附近出現瘀傷,十個有兩個屬這類情況,鄧太兒子亦是這類個案。他說,曾有一個僅九個月大、有皮膚敏感的男童,被蚊咬到手和臉,男童忍不住抓癢,令傷口惡化。他提醒家長若子女抓傷皮膚,應及早求醫,以免感染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