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報業公會昨日舉行「2017年香港最佳新聞獎」頒獎禮,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擔任主禮,「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囊括三冠五亞兩季四優異合共14個獎項
香港報業公會昨日舉行「2017年香港最佳新聞獎」頒獎禮,「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共奪14個獎項,包括三冠五亞兩季四優異,《大公報》奪得兩項冠軍、兩項亞軍、一項季軍及兩項優異獎,成績有目共睹。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頒獎禮上表示,特區政府重視新聞及言論自由,這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及相對優勢,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或政治上有更好發展,都需要有傳媒的公正深入報道。\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香港最佳新聞獎」是香港報界每年盛事。《大公報》在多個範疇均獲得佳績,涵蓋「最佳經濟新聞報道」、「最佳新聞版面設計(系列組)」、「最佳經濟新聞寫作(中文組)」、「最佳標題(中文組)」及「最佳新聞版面設計(單版組)」。
獲獎作品探索港發展之路
大公報記者李靈修撰寫的《香港互聯網+產業透視》系列,獲得「最佳經濟新聞報道」冠軍殊榮。報道透過三個專版,探討互聯網時代下公共單車、電子支付及零售供應鏈的發展及演變,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把脈。李靈修稱,整個系列報道是編採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
大公報編輯陳淑瑩與美術編輯賴國良合作的《一地兩檢Q&A系列》則以大膽創新,摘下「最佳新聞版面設計(系列組)」冠軍獎座,該系列報道一連四版,以字少圖多的方式解構「一地兩檢」,力求簡潔易明,亦同時一新讀者耳目。
《那些年香港錯過的機遇》系列由大公報記者賴振雄、曾敏捷、朱晉科及陳卓康合作完成,獲得「最佳經濟新聞報道」亞軍。該報道回顧了香港過去十多年,在電子支付、網上購物、共享經濟及高鐵這四方面的不足,提出四大疑問,為香港未來發展探路。負責「網上購物」一篇的曾敏捷表示,網絡時代的新聞不再受限於地域,善用網絡資源了解世界的變化,由香港角度出發、找讀者關心的議題,是未來可繼續探索的道路。
日花45分鐘速讀九份報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頒獎禮致辭時提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至在政治上有更好的發展,都需依靠傳媒公正和深入的報道,她自己的施政動力來自傳媒的報道,每天會花45分鐘閱讀九份報紙。她表示,政府一向支持香港新聞界及保障新聞自由,她上任以來已經會見傳媒超過80次,接受超過30次專訪,她承諾會多與傳媒交代及回應政府工作。
林鄭月娥指出,雖然近年有人認為香港傳媒公信力下降,但她希望業界不要妄自菲薄,外國人眼中,香港仍是崇尚新聞自由的地方,傳媒仍是獨立、中肯,有效監察政府工作,她鼓勵傳媒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