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盧溝橋事變後,隨着日軍侵華的步步推進,大公報人六度遷館,義不受辱,發出了「吃下砒霜,毒死老虎」的鏗鏘誓言,絕不在日寇鐵蹄底下出版一天。在抗戰期間,許多報紙因受日軍壓制而不得不停刊,繼續在日寇統治下出版的報紙,則不得不仰人鼻息。《大公報》既堅持出報,又絕不屈從於日寇鐵蹄,從天津到上海,從漢口到重慶,從香港到桂林,無論如何輾轉顛簸,為抗戰的吶喊從未停止,始終昂然挺立,絕不低頭。
一九三六年四月
鑒於華北局勢日益危急,《大公報》創辦上海版,把經營重心南遷。報紙在津、滬兩地同時發行,行銷全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
盧溝橋事變後,天津危在旦夕,《大公報》剛強不屈,在七月三十日刊登社評《天津本報發行轉移之聲明》,誓言:「義不受非法統治之干涉。萬一津市合法官廳有中斷之日,則不論其為外國軍事佔領或出現任何非法的中國人之機關,本報將即日自動停刊。」八月五日,《大公報》天津版停刊。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八日
「九一八」事變六周年之際,《大公報》漢口版創刊。《大公報》在漢口組織了規模盛大的抗戰獻金活動,大公劇團組織上演了三幕國防劇《中國萬歲》,四天演了七場,將所得款項全部捐給前方。觀看演出的有田漢、洪深、陽翰笙、邵力子、沈鈞儒、鄒韜奮等人。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當天,武漢失守,《大公報》不得不撤往重慶。在漢口的最後一期版面上,編輯部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我們這一年多,實在無成績,但自誓絕對效忠國家,以文字並以其生命獻諸國家,聽國家為最有效的使用。今後到了重慶,而心神卻在大別山邊,在鄱陽湖上。同樣的,在江南,在塞北,在淮上,在粵東,我們永遠與全國抗戰軍民的靈魂在一起。」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當日《大公報》社評《日本投降了》回顧了八年來的艱辛。「以本報同人來說,七七變起,平津失陷,我們的津版先斷;八一三變起,大戰三月,淞滬淪陷,我們的滬版又停;翌年,武漢撤退,我們的漢版遷渝;太平洋戰起,我們的港版淪陷;去年敵軍長驅入桂,我們的桂版也絕。八年來顛沛流離,只剩渝版,堅衛抗戰大局,以迄最後勝利的到來!八年來所想望的勝利到來了,為今日的中國人民真是光榮極了!」
大公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