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北京篇)/「看見」中華文明的源頭\張頤武

時間:2025-08-11 05:02:06來源:大公报

  圖:「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展正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行。\中新社

  在北京通州的大運河博物館,「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展正在舉行。這個從今年五月十九日一直持續到十月十二日的展覽已經成了北京很有熱度的盛事。從開幕以來就是一票難求,引起了轟動。它也成了網絡中的「頂流」,有許多傳播,成了網絡裏的熱搜。我最近去參觀,確實體驗到了這個展覽的熱度。這真可以說是人頭攢動,既有許多北京市民,也有不少暑期來北京旅遊的外地和外國遊客。觀看展覽,感受殷商,人們興致很高。而展陳本身也有諸多創新亮點,不僅有許多珍貴的甲骨、青銅、陶器等文物,也有如最近紅透半邊天、和殷商歷史有關聯的電影《哪吒2》道具的文物溯源等內容,讓人們在體驗和感受中認識到殷商文明的意義。

  這個展覽的轟動,其實也是這些年來中國出現的「考古熱」「文物熱」的一個部分。人們對於中國古代的歷史文明有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尤其集中在中國上古歷史,中華文明生成和發展最初階段的歷史成為了不少人的愛好。無論是良渚、二里頭或是三星堆等等歷史地點都吸引了很多人,有關文明肇始階段的許多展覽更是成了熱點。這些都超出了專業領域,變成了社會關切。許多人成了中華文明早期考古的「發燒友」「粉絲」,一般公眾對此也有相當強的興趣。同時中國的網絡和電視這些大眾媒介,也由於公眾這種強烈的興趣而製作了許多相關節目,一些相關書籍也成為公眾的興趣焦點,更讓這種文明源頭追溯變成了一種普及的文化。關於這方面的考古和歷史研究的成果獲得了很多關切。可以說,上古的探尋成了許多愛好者的焦點,也變成了普通大眾追捧的時尚。這現象當然不是偶然的,它其實是中國發展到了今天所出現的獨特現象。對於自身歷史的興趣,尤其是對於文明早期歷史的認識,其實是今天中國人探究自己的來處、追尋文化和精神認同的表徵。

  中華文明是和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與古印度文明並立的人類四大古老文明,也是唯一從未中斷,一直延伸至今的文明。經過中國學界多年的努力,關於文明標準的中國方案已經得到了更多支撐。現在的研究相當明確地昭示,在遠比殷商早得多的距今六千餘年前,中國各地都出現了古老的國家的雛形,而距今五千三百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則已經具有了「文明」的眾多要素。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有了更多的實際證據。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也由此更為清晰。由這樣的追溯看,中國的「文明基因」已經得到了更多認識,而當下人們熱議的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的特質,也是在這樣的源頭中形成的。

  釐清這些歷史的淵源和脈絡,也會對中國公眾產生重要的影響。一方面,認識中華文明的源頭,就是認清自己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歸屬的重要的方面。文明的展開有其歷史的根脈,歷史是連續的,我們的今天其實和文明的源頭有着深刻聯繫。歷史的悠長也是延伸到今天的力量。這說明我們的文明基因一直在傳承。另一方面,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實也是文化特性和獨特文化形態的基礎。這對於文明形態的當下呈現具有重大意義。中華文明的獨特形態也是從歷史源頭上開始顯現的,中國人文明基因就是這種文明形態的基礎。我們今天要弄清「何以中國」,這兩個方面都非常重要。中國的公眾在今天的背景下對於自己文明源頭的強烈興趣,其實是對於中國特殊文明形態的作用和影響的認識的一部分,也是對於中國當下的發展的歷史和文明淵源的探究的一部分。正是由於這些文明的基因的衍生和發展,我們今天所展現的文明形態才具有了自身特性。今天中國人對於自身文化的信心也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普通公眾對於中華文明探源的強烈興趣,也是在歷史中追尋真實的文化力量的一種體現。中國的「文明基因」為普通公眾所認識,中國作為獨特的「文明型國家」歷史源頭被關注,都是當下中國文化的獨特現象。在今天的歷史節點上,看見自己文明的源頭,就是一種精神力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