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DSE中史科及格易摘星難

時間:2018-04-20 03:15:16來源:大公網

  圖:今年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題,較着重考理解和分析力

  2018年度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開考。卷一試題由秦漢治亂考到七十年代新中國外交,卷二則從孔子、毛澤東文化主張、唐宋定都考到新中國婦女地位。有別於往昔考中史必考背誦,今年特別注重對資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驗考生對時代背景和相關史事的熟習程度。資深中史教師稱讚擬題有心思,考生及格不難,但要摘星也不易。/大公報記者 呂少群

  新高中二十門選修科之一的中史科,今年報考人數為6300人,比去年考生增加約300人。該科分兩卷,最大特色是特別多資料,包括漫畫、地圖、人物畫以及史家評論,然後要求考生據之引申、分析和作答。

  必答題考五四運動

  卷一必答題的第三和第四項資料是關於五四運動,漫畫之一是「民氣一致之效果」,群眾怒呼而吹倒三個人,要求寫出所指三人的其中兩位(曹汝霖、章宗祥或陸徵祥),然後問漫畫對「民氣」的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要求從漫畫找出證據以作支持。試題又引第四項資料的南洋女子師範學校愛國歌,問文中所提「國恥」、「國賊」與「民氣一致之效果」漫畫所提的青島有何關係,要求援引史實並解釋。其後又問五四運動成功雪國恥、除國賊,要求考生以史實來印證。最後問五四運動成功因素,要求以上述兩項資料並結合史實,從行動和宣傳方法來解釋。

  卷一第二部分是選答題,同樣要求根據資料包括圖片和史家評論,解答史事剖析人物。例如軍閥割據一題,資料包括表列各派系勢力範圍和所獲外國撐腰,又有袁世凱、黎元洪和段祺瑞、辮子軍在北京和軍閥發行的軍票等圖片,然後問直奉皖等系軍閥的代表人物,分析民初軍閥割據的背景,再據之講述對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影響。

  另一題關於新中國外交,圖片包括中美乒乓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田中角榮訪華、鄧小平訪日等,再有學者說中日邦交受困擾於修改歷史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和釣魚島主權問題的論斷,要求考生分析新中國在1970年代初期的外交政策,並結合史實分析1978年至2000年的中日關係。

  卷二分六個單元,各有三道題,要求考生選一個單元並回答兩題,所考的包括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反傳統思潮的原因,再引述毛澤東說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要求考生評析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如何蘊含中國文化元素,繼而分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新儒家的主張,如何承繼傳統又結合中西文化,最後問到改革開放以來儒家思想在內地漸受重視的原因。

  部分試題與去年同

  對於卷一試題,中國歷史教育學會理事、資深中史教師陳志華表示,整體運用不同資料的設計不錯,又說部分試題去年出過,例如秦始皇施政、清初漢族政策,「今年也出現,部分同學或吃一驚。」現代中國外交、近代軍閥混戰、唐初貞觀之治等熱門題目也出現,「題型和昔日相近,漫畫及相片較多,分析資料能力比前要求較高,學生要明白有關資料背景才可取得高分。」他補充,試題選取的漫畫資料比前好,但部分資料如張勳的辮子軍,若不看標題,可能不知道所指是啥。整體而言,他認為考取及格分數不難,但高分甚至摘星頗不容易。這也是今年文憑試開考以來,中英文和通識等科的傾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