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環保署為教育市民做好廢紙、廢膠的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推出以「三紙回收、膠樽優先」為題的回收宣傳,鼓勵市民集中回收內地仍然接納的「三紙」,但必須避免濕水、並盡量先除去膠紙和萬字夾等雜質
為配合內地俗稱「廿四味」的政策,收緊進口回收物的管制及要求,環保署推出新一輪「揼少啲、慳多啲、識回收」宣傳教育,提供醒目回收貼士,「拯救」更多回收物!宣傳集中回收「三紙」:即紙皮、報紙書刊和辦公室用紙,又優先回收飲品膠樽和個人護理用品膠樽。署方稱,現時全港每日回收二千公噸「三紙」,近半因質素參差而被棄置堆填區,廢膠樽更估計每十個才有一個被回收。/大公報記者 謝進亨
國務院去年七月公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去年底起收緊禁止24類固體廢物進口,包括廢塑膠、未經挑選的廢紙、釩渣、廢紡織原料等,嚴格管制要求,回收物料雜質不能超過0.5%。換言之,本地現時逾90%回收物料輸往內地,或因質量而被拒入口。
十個膠樽 一個被回收
環保署為教育市民做好廢紙、廢膠的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推出以「三紙回收、膠樽優先」為題的回收宣傳,鼓勵市民集中回收內地仍然接納的「三紙」(詳見表)但必須避免濕水、並盡量先除去膠紙和萬字夾等雜質;廢膠方面,將優先回收較有穩定回收出路的廢膠樽,至於其餘五類有回收價值的廢膠,如膠袋、餐具等,市民則須送往「綠在區區」回收站,或18個環保基金資助的社區回收中心。
環保署副署長郭黃穎琦表示,本港廢紙回收量每日約為2500公噸,當中三紙佔整體70%至80%,即估計約2000公噸。不過,當中近半廢紙因質量問題,最終難逃被送往堆填區的命運;廢膠樽回收率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估計未能從源頭妥善而乾淨地分類,現時每天約十個廢膠樽中,僅得一個被回收,被扔進堆填區的廢膠樽多達500萬個。她形容,是次是「寶貴機遇」,期望能改善回收質量,從而提升回收量。
環保署助理署長黃漢明補充,「三紙」以外,部分不被納入回收的廢紙具有回收價值,但擔憂「因小失大」下,令原可作回收的廢紙亦一併被棄置。
長遠而言,郭黃穎琦表示,環保署將於今年上旬,設立一支外展隊,以加強社區層面服務,例如向業界和物業管理前線人員舉辦講座,以及挑選兩區進行先導計劃,以建立實戰經驗,並逐步擴展至其他區份。署方下月底亦會進行公開招標,吸引回收業界進駐屯門環保園,興建廢紙再造廠。初步預計,再造廠每年可吸納本地十萬公噸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