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7日對饒宗頤先生的逝世表示悼念,對其家屬表示慰問。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專程前往饒宗頤先生家中,轉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對饒宗頤先生逝世的悼念及對家屬的慰問。
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被譽為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他開創了「東學西漸」的學術風氣,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他對國家、民族情感深厚,畢生致力國學研究和推廣,為推動香港和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促進「一國兩制」事業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傳承國學和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饒公仙逝,不僅牽動了無數港人的心,也讓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扼腕痛惜,難以釋懷。由此可以看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心中的分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饒公已逝,追思難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今天,我們悼念饒公,就應該學習饒公的精神、品德和風範,弘揚中華文化,為民族復興注入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有一段話,飽含激情,感人至深,催人奮進。他說:「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堅守文化的根和魂
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就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什麼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而沒有斷流?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起了關鍵作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和而不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中華傳統文化豐富的養分,讓我們在遭遇任何艱難困苦之時,甚至在亡國滅種的危難關頭,總有智慧之光照亮前路,總有精神支柱可以依託,總有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相互溫暖。
饒公是中華文化自信的表率。他一生致力於中華文化的研究,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饒公對中華文化的無比自信啟迪我們:中華文化必能成為民族復興的巨大精神動力!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中共十九大報告中談到「文化建設」時說:「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總書記所說的「中華文化立場」,就是告誡人們,要守住文化之根、文化之魂,要讓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饒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他在眾多新鮮的領域開荒播種,創造了諸多第一:在甲骨學方面,他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在敦煌學領域,他首次將敦煌本《文心雕龍》公諸於世,並撰寫第一篇研究論文,又是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饒公畢其一生,從浩瀚典籍中提取中華文化的精華,為國人提供文化養分,讓民族更有文化自尊和自信。他曾說:「我們對古代文獻不是不加一字地給予批判,而是要推陳出新,與現代接軌,把保留在歷史記憶中前人生命點滴的寶貴經歷的膏腴,給以新的詮釋。」
饒公是「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先行者。上世紀70年代,饒宗頤在發表的《海道之絲路與昆侖舶》中第一個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論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因、航線和海舶,廣為國內外學界認同和稱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得到沿線國家的廣泛認同,以「民心相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為重點的「五通」工程正向縱深推進。這個時候,我們更加欽佩敬仰饒公的治學精神、淵博學識和家國情懷。追思饒公,我輩應該當好中華文化的弘揚者、傳播者,讓中華文化惠澤天下、利及萬代。
堅守我們的民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多處講到「民族精神」:「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度,決定了這個民族能走多遠。民族精神是根、是魂,是一個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立於不敗之地的全部秘訣所在。饒公畢其一生,都在為築牢民族精神而努力。抗戰時期,為了要遠離日本侵略者和漢奸的拉攏和統治,寧可冒死逃難、顛沛流離,也決不當亡國奴,文人的風骨和氣節,無可質疑。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已是九旬高齡的饒公心繫災區同胞,寫上一幅「大愛無疆」的字,籌款賑災。饒公將自己的藏書,包括非常珍貴的古籍善本及書畫作品贈送給香港大學,化私為公,扶掖後輩。對築牢民族精神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也讓饒公對一些社會現象充滿憂慮。他曾尖銳地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在已不是科學或物質的問題了,近年我們這方面突飛猛進,物質生活甚至已有過猶不及的態勢,有些人開始價值觀混亂或扭曲了。」這些深深的憂慮,體現出他對國家、對民族的深情大愛。追思饒公,我輩應以「築牢民族精神」為己任,無論未來遇到什麼大風大浪,都要守住我們民族的根和魂,都不能使我們的精神缺鈣。
饒宗頤先生是中國文化的符號。習近平總書記對饒宗頤先生逝世的悼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文化的敬重,也激勵我們當好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傳播者、弘揚者,念茲在茲,不懈努力!
(本文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