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東涌東填海後重塑的生態海岸線/陳茂波網誌圖片
填海不一定破壞環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東涌東填海採用非浚挖方法,讓鬆軟海泥原地保留,減少淤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增加土地之餘,同時保育,未來東涌東的海邊將由紅樹林、蠔籃、生態磚組成海岸線,既讓海洋生物形成潮汐生態系統,居民亦可獲自然優美的公眾休憩空間,兩全其美。
陳茂波於網誌中提到,隨着社會進步,填海工程技術方面已可做到發展和保育並重,以東涌東填海為例,跟專家和顧問公司商討後,決定採用非浚挖方法進行工程,同時參考澳洲、美國等經驗,在填海土地的岸邊重塑「生態海岸線」,令日後的東涌東海邊不再只是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
海泥可原地保留
發展局去年六月回覆立法會的文件指出,非浚挖方法填海造地及建造海堤,不涉及清除鬆軟的海洋沉積土(海泥),海泥可原地保留,但須鞏固海堤下的海泥,以提升海堤的穩定性,達至「海港設計工程」的標準。
項目透過模仿自然潮間帶,提供合適海洋物種生長的環境,形成潮汐生態系統,並把紅樹林海岸線融入其中,再在邊沿設置海堤砌塊,令紅樹林免受海浪衝擊。就一些受海浪衝擊或光線不足的斜坡式海岸線,將設計為岩石生態海岸線,生態磚酸鹼度會較接近海水,促進潮間帶物種依附在表面生長及繁殖,提高生態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