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供應短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由去年九月至今,就覓地建屋問題討論多個土地供應選項,其中,近岸填海成效高,是普遍小組成員同意較可取的方法,可惜仍遭保育人士以破壞環境為由反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以「填海,再出發」為題撰文,以東涌東的填海方案為例,解釋新填海工程已能做到發展、保育並重,適逢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於明日再開會,討論覓地方案,不禁令人猜想是否別有深意?
小組早於去年11月的會議中,討論到維港以外填海的選項,小組主席黃遠輝當時表示,近岸地區靠近基建,可減低成本,加上填海可提供大面積土地,作房屋及其他經濟用途,規劃具彈性,同時為不受歡迎的設施例如特殊工業,提供遠離民居的地點,成本效益大,當中由政府提出的「五加一」填海選址,包括屯門龍鼓灘、大嶼山欣澳、小蠔灣、馬料水、青衣西南部,以及中部水域的東大嶼都會,便可提供1400公頃土地,有助解決土地供應問題。
不過,即使填海的效益如何龐大,對於保育人士而言,仍然是不能碰的題目,當中涉及的生態保育問題,往往成為土地發展的絆腳石。而陳茂波昨日在網誌中,便提到新型的填海方式,既可發展,同時能在填海土地的岸邊重塑「生態海岸線」,以紅樹林、蠔籃、生態磚,取代以往由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似乎有意回應保育人士的憂慮。
總結而言,在土地供應短缺下,房屋供應隨之緊張,尤其基層市民每天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住屋問題急需解決,大眾必須衡量事情的重要性,理性討論覓地方案,讓每個市民得以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