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屠海鳴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會見了首次來華訪問的英國首相文翠珊。習主席指出,中英雙方應順應時代潮流,結合兩國各自發展階段和合作需求,賦予中英關係新的時代內涵,共同打造「黃金時代」增強版。一要提升中英關係「黃金時代」戰略性,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看待和規劃雙邊關係未來發展;二要增強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務實性,推動兩國經貿合作再上新台階;三要拓展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全球性,深化在多邊機構內交流合作;四要促進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包容性,為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不同文明國家「和合共生」樹立典範。文翠珊表示,英國願同中方加強貿易、投資、科技、環境、人文、互聯網等領域務實合作,密切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溝通協調,共同致力於推進英中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訪華是歷屆英國首相的「必修課」,文翠珊首次訪華率領包括50多位商業領袖在內的龐大代表團,短短三天,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北京、武漢、上海三地,可謂聲勢浩大、規模空前。那麼,從文翠珊訪華,可以看出其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有何深意呢?筆者認為,既需要從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觀察,也需要中英關係的觀察,還須從文翠珊訪華前的一些小插曲來觀察。
維護「一國兩制」是中英兩國共識
習主席提出共同打造中英「黃金時代」增強版,涉及的內容既涵蓋廣泛,又非常具體,文翠珊對此做出了積極回應。特別是文翠珊表示「密切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溝通協調,共同致力於推進英中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值得深思。這說明雙方在維護「一國兩制」等一些原則問題上達成共識,所謂「香港問題」並沒有影響雙方合作。
共識,源於對歷史走向的準確把握,因為「一國兩制」是解決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當年由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國兩制」,是人類社會解決後殖民時代歷史遺留問題的一大創舉,體現出了中國領導人寬闊視野和博大胸懷,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裏面,允許某些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讓全世界震驚。在許多人將信將疑的目光中,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了,20多年的實踐證明,回歸後的香港並沒有像有些人預言的那樣垮掉,而是繼續保持了繁榮穩定。回歸20年間,香港經濟年均增長3.2%,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香港回歸後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一直被有關國際機構評選為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地區之一。
共識,源於對發展趨勢的清醒判斷, 「一國兩制」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堅實保障。「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兼具「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具有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競爭力。比如,借助國家平台、以「中國香港」的身份,香港躋身許多只有主權國家才能進入的「國際俱樂部」,使香港有了更多機遇。再比如,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香港扮演「超級聯絡人」,可以搶抓機遇。又比如,中國正在推進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致力於打造世界級的創新中心,將把香港發展托舉到一個新高度。試想,如果沒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香港能夠如此便利地共享這些機遇嗎?
脫歐後的英國更需要「中國動力」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文翠珊時清晰的表示,中英關係不受英國脫歐影響,兩國應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擴大雙向開放。李克強總理在與文翠珊會晤時,也表達了同樣看法。
近年來,中英關係是較少受到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影響的雙邊關係,兩國的合作非常順暢。英國是首個加入亞投行的西方大國和歐洲國家,中國境外第一大人民幣交易中心在英國,亞洲之外的第一家人民幣清算銀行在英國,歐洲第一隻人民幣市場基金在英國,亞洲之外第一個人民幣清算結算協議是與英國簽訂的,第一個G7國家的貨幣互換協議是與英國簽訂的……同時,中國赴英旅遊人數、中英貿易額逐年上升,僅中國目前在英留學生就達15萬人;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也得到了英國的積極響應,文翠珊訪華一再表示,英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天然合作夥伴」。
對於文翠珊政府來說,脫歐後的英國來說,更需要「中國動力」。英國不願背負歐盟的「包袱」執意脫歐,將自己置於孤立的境地,歐盟國家與英國的合作將更加艱難,英國迫切需要借助外力來對衝「脫歐」給英國帶來的風險損失,同時展現建設「全球化英國」的努力。此次文翠珊訪問主要隨行企業包括英國石油公司、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等50多家企業、貿易協會代表,如此龐大規模十分罕見。文翠珊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在金融、能源、基建等方面的合作,更深地參與「一帶一路」項目,而中方願與英方擴大雙向開放,包括適時審視啟動「滬倫通」準備工作。
以上跡象表明,中英之間經濟領域的互補性明顯,合作的空間很大,尤其是脫歐後的英國與中國合作的願望十分強烈。在這一大背景下,英國政府不會無事生非、毫無理智地在香港問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過氣政客」彭定康改變不了航向
就在文翠珊訪華前,前港督彭定康給她致函,要求首相表達英國對香港的基本自由、人權和自治面臨不斷上升的威脅表示擔憂,敦促首相在訪華期間解決。現在的事實表明,文翠珊首相並沒有理會這位「過氣政客」的意見,以中英關係大局為重,把握住了中英關係的重點、要點、關鍵點。
香港回歸以來,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中國政府依照憲法和香港基本法對香港實行管治。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事務屬於中國內政,任何外國政府、機構和個人干預香港事務,都屬於干涉中國內政。
然而,末代總督彭定康卻三番五次地來港,對香港的事情指手畫腳,屢次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本港一幫「遺老遺少」趨之若鶩,把昔日主子的隻字片言奉為圭臬,拿着雞毛當令箭,愚弄市民,蠱惑人心。這些所謂的「有識之士」,全然不顧香港已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事實,不顧憲法和基本法對香港特區的定位,不顧中央對港的全面管治權,不顧全國人大的憲制地位,將高度自治的內涵無限擴大,製造出種種事端,使香港陷於社會割裂的狀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次文翠珊訪華,某些媒體又藉機炒作彭定康給文翠珊信函事件,欲製造又一個「熱點」。但事與願違,文翠珊悄無聲息,應和者寥寥無幾, 「過氣政客」改變不了「一國兩制」的航向。奉勸這些生活在過去時代的人們還是擯棄「殖民心態」,認清當下,放棄幻想,多做一些對香港發展有益的事情。畢竟文翠珊訪華,為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帶來了新機遇、新景象、新期待!
(本文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