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球暖化現象引起兩極冰層溶化,北極熊已無處容身
踏入千禧年後全球經濟大起大落,人口增長步伐沒有停下來。人類不斷伐林造地、在鄉郊進行城市化、工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石油和煤),令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上升。大氣的二氧化碳冉冉上升,逐漸使地球成為太陽系的「大溫室」。全球暖化現象日益明顯,近年不少港人覺得寒冬的感覺再沒以往般強烈。
中國和美國是碳排放大國,對減排是責無旁貸。這些年來中國努力減排,在2013年至2016年間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維持在100至103億噸。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卻倒行逆施地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量最高,它退出後將嚴重打擊人類碳減排的力量。
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的元兇,它吸收長波輻射,不容易把太陽送往地球的能量反射到太空去,造成溫室效應。從1850年至本世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約25%,地球的平均氣溫比上世紀高出約0.6℃;若地球氣溫不斷升高,生態系統就會失衡,故此展開碳減排措施是急不容緩。
大氣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地表氣溫升高,令兩極冰層溶解、海平面上升。在1880至1980年間,海水上升了七厘米;若上升的勢頭持續,全球沿海的居民將受影響:印度洋的馬爾代夫將淹沒在水中,孟加拉的首都達卡也將被完全淹沒。全球暖化令氣溫更適合蚊蟲繁殖,第三世界國家更易大規模爆發瘧疾、登革熱和各種寄生蟲疾病。若用大量殺蟲劑應對,必導致農藥污染加劇。而變暖、變濕的天氣也促進病菌、病毒和霉菌繁殖和變異,這是廿一世紀科學家正面對的辣手難題。
綠色能源取代化石燃料
以綠色能源取代石油和煤,並減少消耗化石燃料是碳減排的最佳方法。今日,各國紛紛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水力取代化石燃料來發電,而科學家正研究提高替代能源的效率,期待在本世紀可取得大進展;在個人方面,市民可篤行低碳生活,在生活中節省耗用地球資源,可間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在日常飲食習慣中,則可減少食肉。因畜牧業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除二氧化碳外,也產生另一種比暖化效果更強的氣體甲烷,故增加吃素人口也是減低地球暖化的有效措施。執筆期間,報載中國科學家正研究把二氧化碳與氫合成高辛烷值的汽油。若成功大規模生產,人類便可化廢為寶,不再被二氧化碳威脅。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理事 潘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