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海關忠告商戶  賀年貨要對辦

時間:2018-01-25 03:15:11來源:大公網

  圖:新年外出用餐,市民應一如以往做個精明消費者\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謝進亨報道:新年外出用餐,慎防「中伏」!香港海關於過去三年,檢控30家食品、餐飲業及超級市場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主要涉及虛假商品說明,例如「鮑魚炒飯」無鮑魚,「粟米石斑塊」無石斑等,甚至平價西星斑充當東星斑等。海關提醒,消費者新春宜提高警惕,商戶切記「貨要對辦」,免墮法網。

  名不副實「呃秤」暗收加一

  海關在2015至17年內,接獲逾3500宗涉及食品、餐飲業及超級市場舉報,數字有上升趨勢,由2015、2016年的978宗及1075宗,升至去年的1399宗。三年合計,海關就67宗個案進行調查。30宗裁定罪成,涉及12人及22家商戶,當中三分一即十宗涉及違反虛假商品說明,即商品「名不副實」;其餘七宗及三宗個案,則涉價格或分量有落差。

  香港海關商品說明調查科首席貿易管制主任植順群表示,過去成功檢控的個案中,有中菜館提供「粟米斑塊」、「鮑魚炒飯」等菜式,但選用廉價的鯰魚柳,充當貴價石斑魚腩,或螺片充當鮑魚。有超級市場及凍肉商亦曾把鯰魚柳充石斑塊;冷藏西星斑充當價格貴近倍的東星斑出售,皆與消費者的期望存有落差,違反虛假商品說明。

  植順群又指,有超市曾以優惠價誤導市民,「埋單」才發現商品原價發售;有食肆則「呃秤」,提供菜式分量,與菜單上標榜分量存明顯落差;甚至有食肆在未知會顧客下,徵收「加一服務費」,同樣被檢控。

  植順群稱,海關近年接獲的舉報數字不斷上升,但礙於部分舉報內容參差,缺乏證據,海關難單憑舉報作出檢控,故透過「放蛇」行動,檢控的成功率較高。

  碗仔「翅」「墨西哥」包為人接受

  就條例曾掀爭議,如碗仔翅無魚翅是否觸犯法例等,她強調,部分商品名稱約定俗成,消費者有一定認知,例如墨西哥包並非產自墨西哥等,觸犯法例風險較低。貨品質量問題如尺碼存落差等,亦難構成違法。

  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商品說明條例實行已久,但部分食肆老闆對條例仍認知不足。他認為,政府應繼續加強相關教育和宣傳工作,避免食肆誤墮法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