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外國研究指出嬰兒四個月後定期吃花生,直至五歲,患花生過敏為百分之三點二
怕孩子過敏,不少父母安全至上,不讓孩子一歲前吃花生、海鮮等容易致敏食物。本港一項調查發現,逾75%受訪父母在嬰兒六至十二個月餵固體食物,逾65%父母在十二個月後才餵堅果、貝殼類食物。有醫生表示,在一歲前餵食花生等多種類食物,讓身體及早學習分辨食物是否有害,有助日後減少過敏機會。亦有醫生表示毋須急進,幼兒應餵哺母乳為佳(見另稿)。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陳偉明表示,父或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症狀,其子女有50%風險患上過敏病症,包括食物過敏,父母二人均有過敏病史,其子女患上過敏病症的風險更高達75%。他稱,嬰兒剛出生身體仍在學習階段,可適時適量接觸不同的食物,國際指引建議四至六個月大餵固體食物,六個月後可嘗試致敏食物。
外國實驗有成效
「給時間身體去學習分辨什麼食物有害,食物過敏病症便是將無害食物分辨為有害而發作,若一至兩歲才學習,增加機會將無害食物認錯為對身體有害。」陳偉明稱,食物要多元化,包括小麥、甜薯等高致敏食物,及早讓身體有耐受性,嬰兒頭一年要多接觸不同食物。
陳偉明認為,適宜在一歲前餵多元化食物,包括花生、小麥、海鮮等,提早訓練嬰幼兒對致敏食物的耐受性。他引述外國研究,指嬰兒四個月後定期吃花生,直至五歲,患花生過敏為3.2%,直至五歲前都無吃花生的嬰兒,患花生過敏為17.2%,顯示四個月後吃花生有助降低過敏風險。
營養師建議先試味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建議開始時,可先試幾款不是常見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煮粥時可放肉類或海鮮等食材,粥裏便有味道,嬰兒毋須直接吃到該致敏食物,吃粥可吸收,可逐漸增量。陳勁芝稱,不需早於四個月前食多元化的食物,初時餵米、蔬菜無問題,可嘗試餵高致敏食物,如乳酪,盡量一歲前嘗試不同種類食物,「分量少漸多,質感滑漸粗」,六至八個月可轉餵粗質食物,十二個月後直接餵固體食物。她補充,在試食過程中,若嬰兒出現皮疹、蕁麻疹、皮膚痕癢,就應停止進食該種食物並盡快求醫,由醫生診斷是否因過敏引起的徵狀。
養和醫院推出為期三年的「預防食物過敏計劃」,費用1.5萬,服務對象為3至12個月大且父母至少其中一位患有過敏疾病,如哮喘、食物過敏等,其間會有醫生、營養師會診,以及兩次皮膚點刺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