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日前舉辦了2017年第三屆全港青少年進步獎。驀然回首,全港青少年進步獎已經連續舉辦三屆。進步獎的初衷是繼承和發揚杜葉錫恩博士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對在學習,操行及社會實踐中有顯著進步的學生進行嘉獎。三年間,我們評選了近400名進步獎獲獎者,我閱讀了近1800份的進步獎申請書,今年有位參加者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感動不已。
這是一個有關夢想和努力的故事。這位同學出生於內地,生父與母親在她出生不久已離婚,八歲前母親為供養她和娘家而到城市打工,她跟外婆生活在內地的一個貧窮小縣城,每年只能見母親一次。之後母親再嫁,便把她帶到了香港。但是由於養父常年家暴,母親再度離婚。母親常年操勞,積勞成疾入院,最後她與母親只能靠綜援過活。
按照一般常理,在缺乏父愛、家庭支離破碎的情況下,同學很有可能就變成自卑和懦弱,甚至放棄自己。但她的優秀卻是超出我們的預期。剛來香港,粵語不通,她就細心聆聽,解決語言問題。英語基礎差,她就努力背詞,認真聽講,最後以全級第一的成績轉入英語班。家境條件差,沒錢上補習買練習,於是讀學校的免費英文報紙和利用學校的練習冊練習。面對同學的欺負,她就兩耳不聞,更是堅定自己的要努力讀書的志向;放假時還當義工,幫助老人,關心留守兒童。而唯一讓她心疼的是她病情日益加重的母親。她愛母親,只能通過努力讀書,希望之後成才報答母親。
我深深地被這位同學的故事感動,她的家庭沒有給她創造好條件,相比同齡人,她絕對是「輸在起跑線」,但她卻是從不抱怨,如此樂觀、勤奮、堅強,但同時讓人心疼,又倍感欣慰,我相信將來她必定可以成為一位棟樑之才,貢獻社會。
進步獎的頒獎典禮上,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在致辭中提到:「我們每天只要0.1的進步,第一日是1.1,第二日1.21……一年進步有多少呢?十年呢?」我想那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的進步!今天的你,願意進步0.1嗎?
張雅麗 杜葉錫恩教育基金主席,香港島婦女聯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