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不忍再有下一個「臨臨」

時間:2018-01-12 03:15:26來源:大公網

  五歲女童陳瑞臨(臨臨)疑遭其生父及繼母虐待致死,事件轟動全港。肇事父母被控謀殺,全城議論如何防止虐兒、追究責任誰屬,嚴懲失職父母。「如何防止」當最重要,如果事件可以在造成不可挽回的不幸之前,便能先行介入,「臨臨」或可免無辜慘死。

  我亦是一名父親,認為子女的撫養方法須因時制宜,「家家有本自己的經」。但有一個數字我們應該留意:香港救助兒童會近日表示,該會熱線去年上半年亦收到560宗查詢及懷疑虐兒報告,可見在生活壓力巨大的香港,兒童隨時成為高壓父母的發泄對象。當家庭管教失效時,政府及社會力量就應該介入。

  當然,香港對兒童並非全無保護,早在1951年就有《保護兒童及少年條例》的法律;1978年,女童黎淑美遭嚴重虐待,事件轟動全港,防止虐待兒童會因此成立。其後又有警方、社會福利署、駐校社工、社會福利團體等支援保護兒童工作,形成了家庭、學校、社區交叉組成的保護網。

  應解決駐校社工不足

  一旦發生事件,就會啟動調查機制,社署、民間機構、醫院、警方,都會通力合作。但有沒有辦法讓虐兒事件解決在發生之前?加強家校合作、強化社區支援、提升教育宣傳,是目前香港社會就保護兒童、防止虐兒慘劇再度出現的三個方法。

  「臨臨事件」中,女童所就讀學校是否有所疏忽,以致未能及早發現家庭管教失效而造成慘劇,這是事件中的一個討論熱點。家庭與學校應該建立更密切的互動關係,對於在校內表現有異的學童,是否可以即時安排家訪以了解情況?當然,駐校社工人手不足已非新聞,但面對愈趨複雜的家庭及學生問題,政府教育部門似乎仍未有方法解決此問題。此外,駐校社工或輔導人員中有不少年輕面孔,經驗尚淺,有沒有足夠的支援系統協助他們的前線工作?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回應事件時指出,應以宏觀角度,從社區整個層面檢視保護兒童問題。這看似空泛的說法,點出了虐兒防治工作的第一線,即在我們生活的社區,寓所保安人員、鄰居若能更多地熱心關心一下,主動查詢一下,很多事情可以防患於未然。但是,「社區防治」要做好工作,需要有良好的鄰里關係及支援服務網絡,加強社區關係建設及增強地區社福支援網絡是政府應該要着力的地方,否則會淪為空談。

  教育宣傳方面,更應該由政府致力推動,社會福利署、教育局等部門,應主動聯合社區志願機構來深入社區,建立合作機制,主動向再婚、單親或經濟困難等家庭建立跟進制度,定期家訪了解情況,以高度的責任心、警覺性,做好保護兒童的工作。

  我們常說:「兒童是社會的未來」,保護兒童,政府應該坐言起行。香港,不忍再有下一個「臨臨」!

  吳志隆 城市智庫「就是敢言」計劃成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