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加坡雖然人口和土地資源都比不上香港,但創新產業的發展在很多領域令香港望塵莫及
上一代學生都尊稱字典為「啞老師」,遇上生字即翻查。當學生延伸這種尋根究柢的學習態度,學習遇上疑難時便會翻看課本和參考書去解決。但隨着科技進步,字典不再啞了,發聲字典已經面世,學術資料也紛陳於互聯網上,用家可唾手可得。可是,卻不見新一代的學生比前進步和有創意。時下很多學生不讀課本,愛讀筆記;平日不做學問工夫,考試臨急抱佛腳。當這種風氣蔓延至職場,便很難有富創造能力的員工了。
電影和歌曲是發揮創意的產品,可是今天的電影商和電視台不斷重拍經典作品,究其原因是缺乏有創意的劇本和歌曲。似乎金庸之後無來者,故此《射鵰英雄傳》重拍了多個版本,香港電影和歌曲也如是。自從邵氏公司轉型後,經典的製作似乎已逐漸絕跡於銀幕,瘋魔萬千歌迷的時代曲已成絕響,只留下美好回憶。
考試主導難提升創意
為何香港創意產業出現如斯的斷層情況?主因是基礎教育推行失當。現今的學制是以考試主導,很多同學由中學起只誦讀課堂筆記,若學校課堂沒筆記,便向補習老師求助,務求以最小投入和努力獲得最理想的成績;大學本科的學習也有這樣的傾向,有本科生在大學四年也未曾在圖書館借過書,只延續中學的筆記學習模式。這種「局限式」的讀書法當然沒可能產生突破、提升創意和發展出批判能力。
由是我們要推行創新經濟,必先改革教育模式。課堂應鼓勵同學多思考、踴躍發表問題和批判;考試也不應重背誦,要以開放式的題目考問。當然,對同學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有更高的要求,要經歷由傳統教育轉型至創意教育的陣痛。香港的科學教育近年引進STEM理念,希望激發同學創意。
當局雖投放大量資源,可是正規課程未能配合,STEM理念未能使學生在正規課堂中得益。由於有關活動並非強迫性,很多學校只在課外推行。故此,有關教育果效成疑,課程發展處應盡快檢視現行情況;另外也要培訓前線教師,加強創意教育的認知,令廣大學子得益。
香港社會對創意產業應有長遠眼光,不應斤斤計較短期利潤。須知創意產業雖能成功產生利潤,不過投資期較長,令很多投資者卻步,故需有政府參與和支持。目前香港政府投放的資源雖年有增加,但相比政府盈餘仍是微不足道。新加坡政府成立數位政府工作團,推動創新。
我們可學習新加坡加大投入創新產業,避免被鄰近地區比下去。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理事 潘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