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石丹理(中)建議,學校應加強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的比重
畢業禮背向國旗、噓國歌,甚至雙手交叉胸前,部分港青近年趨於激進,言行令人側目。有大學研究發現,近七成受訪中學教師認為,港青的道德水平正逐漸下降,九成九更認為港青缺乏控制情緒、應對逆境的能力。負責研究的學者石丹理指出,普遍教師認為,港青偏向自我中心,不排除與近年港青行為偏激、頻繁進行政治衝擊行動有關,呼籲學校加強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的比重。
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香港理工大學與和富社會企業於今年二至七月期間,以問卷訪問568名來自11間學校的中學教師,主要從教師角度出發,了解他們對自己正教授的學生,及一般香港青少年的品格特質的評價。
調查顯示,四成受訪教師認為,港青的道德水平較低,63.7%認為港青整體道德水平日趨下降,當中以物質主義及自我中心兩方面最值得關注。七成人指出,青年普遍認為一個人成功與否在於他是否富有,九成人認為,青少年着重自己感受多於別人的感受。另有九成九教師認為港青缺乏控制情緒和應對逆境的能力,八成教師認為,傳媒及互聯網對青少年道德發展影響較大。
不過,理大上月針對年輕人進行的同類調查,所得結果與該次訪問教師的數據存在巨大落差。其中,只有不足一半港青認為,個人的情緒、應對逆境的能力不足,關注傳媒影響的亦只佔三成,反映師生間缺乏了解,存在隔閡。
負責是項研究的理大協理副校長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分析,由於老師人生閱歷較多,看待事情較全面,不少教師依靠傳媒報道,了解整體香港青少年的想法,而近年校園內發生不少衝突事件,例如多間院校大學生藉畢業禮等嚴肅場合「搞事」、學生會衝擊校園等,都會影響教師對年輕人的觀感,容易以主觀角度出發,造成師生於觀感上的鴻溝。
石丹理籲加強公民教育課程
調查又顯示,有逾半教師指出,學校提供的品德教育不足,逾七成認為青少年在學校正規課程學習到的控制情緒和面對逆境技巧並不足夠。石丹理坦言,本港學校一般不看重德育教育,品德公民教育雖有良好的課程指引,但當中的內容卻由老師自行決定,並不恰當,他建議學校應加強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