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聯辦副主任楊健(左五)、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左四),與周家六兄妹,月齡(左一)、兆西(左二)、兆強(左三)、月梅(左六)、兆康(左七)和兆東(左八)
一部微電影,說出一個國與家的大道理。反映香港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傳承愛國教育、微電影《大同》觀賞會,昨午在北角富臨酒家舉行,編劇及製片人呂丹(圓圖)道出這部影片在幾百部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秘訣:「挖掘真實,呈現真實,情懷不能靠編。愛國看似是一個大命題,但創作中需要從小處着眼,從情感着眼。」/大公報實習記者李佩露(文/圖)
《大同》的故事從大同學校創辦人兼校長周捷君和呂儀和夫婦逝世後,周家六子女商量分財產開始講起,突然拜訪的大同學校舊生帶來了學校的老照片,將電影主線拉回上世紀40年代。
當時年僅25歲的周捷君在經歷日本侵華戰爭後,目睹國家百廢待興,立志通過「辦學」來救國。他和夫人呂儀和將所有積蓄用在山邊木屋林立的港島西灣河辦學,一家幾口只能以校為家,雖然條件艱苦,夫婦倆仍靠着「為國為家」的教育理念堅持了下來。
捐父母遺產 在內地建校
電影後半段,周家六兄弟姐妹只用半小時就一致決定捐出父母留下的70多萬元遺產,2000年在廣東清遠佛岡建立一所新的大同學校─石聯大同學校,以傳承父母畢生追求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
「沒有國,哪有家?」《大同》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台灣導演林立書拍攝的香港故事,影片中的六名主要演員,也就是周捷君夫婦的六名子女,即兆東、兆康、兆西、兆強、大姐月梅和小妹月齡,是自己演回自己,真人真事。一個真實的愛國教育家庭故事,巧妙地由兩岸三地合作呈現。呂丹說:「兩岸三地的合作,是在製作上的又一次扣題大同。」
《大同》的故事是真實的,人物也是真實,但怎樣在影片中表現普通人的愛國故事,尤其如何在拍攝時平衡好其中的關係尤為重要。呂丹提到拍攝過程中的感動瞬間,包括那一面大同創辦時升起的五星紅旗在內的道具,都是兩位老校長妥善保存下來的實物,看到它們在歷經如此久的歲月後依然嶄新如初,真的很令人感動。「影片裏我問到,有什麼要向爸爸媽媽講。珠影的影棚裏,從演員們到工作人員,沒有一個不是淚流滿面的。」
網上播放 獲逾2000點讚
結果,這部21分鐘的影片在五月成大綱、七月成劇本而八月拍攝,今年九月在幾百部參賽影片中脫穎而出,獲得中央電視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微電影徵集展示活動」優秀作品一等獎。近月來在YouTube播放,已獲得2000多個點讚。
參演的兆康和兆強說,足足在珠影影棚裏拍了四天,拍完後幾乎散了架。小妹周月齡說,導演把大同在西灣河的場景搬到影棚。「上星期我們在富臨也辦了一場觀賞會,我把聖若瑟書院的學生,以至我和她從不講政治的朋友也請來了,結果大家不約而同都被這故事真實打動。」
周家三哥周兆康說,父母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他,他希望大同的精神能夠代表香港的愛國思想得到傳承。周家大哥、周兆東說,周媽媽完整地保留了大同歷年畢業生的合影和證書,石聯大同學校將在本月底設立校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