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昨日報道,近年一批來自台灣的前政要及文科學者大舉進入香港高教界,他們曾在台灣當局或智庫身居要職,今日轉身成為香港高校教師。
僅城大、恆管兩間院校聘請來自台灣的猛人包括:前台灣的「行政院」院長江宜樺、馬英九「總統府」副秘書長高朗、前台灣的「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主任張志宇、曾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工作31年的李孝悌、於台灣「中央研究院」工作14年的袁國華、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及語言研究所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張光裕等等。據說,其中個別人士過去還曾被港拒絕入境過。
城大及恆管近年為何樂於聘請台灣政界及智庫猛人?兩間學院均無正面答覆查詢,均以「官方」口脗回應,亦即答了等於無答。為何?作為局外人,看不清,摸不透。
國際大都會的香港,毋庸置疑專上學院亦須國際化。可是,國際化是否趨向台灣化,那就有商榷之處。
長久以來,涉及中文的文、史、哲學科,普遍存在門派之見,學系負責人若無兼容並蓄的胸襟,要真正做到海納百川,實非易事。若院校及學系出現成幫成派局面,不僅無助學術自由,更影響院校聲譽與國際排名。
台灣學者不少以熱衷政治及社會運動見稱,這批曾有過台灣的「官方」經歷及智庫背景的人,來港高校任職,會否帶來台式社會政治,值得觀察。現實中,2014年違法「佔中」期間,時任恆管傳播學院新聞及傳播系系主任張志宇曾與傳播學院院長曹虹,帶西餅到金鐘向「新傳系」上街上課的學生打氣。今日,張志宇更出任恆管傳播學院副院長。
我們尊重院校學術自由及國際化,但院校教師,不論來自何處,都與港人一樣,任何行為均不能牴觸基本法,須尊重「一國兩制」。不能借學術之名,推銷違法意識,這是不可超越的底線。
蔡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