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物流業是香港經濟三大支柱產業之一,而香港亦是全球第五最繁忙的貨櫃港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近日在網誌上發表了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龐大機遇 鞏固香港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地位」的文章,筆者對他的觀點深以為然。
物流業是香港經濟三大支柱產業之一。香港也是全球第五最繁忙的貨櫃港,去年處理的貨櫃吞吐量接近2000萬個標準箱,現時有超過800間與海運服務相關的公司,為兩岸三地和海外業界,提供包括船舶管理、船務代理、船務經紀、海事保險、海事法律,以及仲裁服務等多元化海事服務。但同時,因為內地港口優勢的增加和其他經濟因素,本港的物流貨運量近年有輕微下降的趨勢,毗鄰的深圳港,就已經在吞吐量上超越了香港,現位居世界第三位。
筆者認為,物流業和香港的其他支柱產業一樣,在內地高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同時面對機遇與挑戰。內地經濟發展迅猛,製造業集中,加上政府政策支持,有利於在規模上趕超香港這類以轉運服務作為主要業務的港口。香港的優勢也非常明顯:低稅收,簡便的手續,國際化的人才,全球網絡聯繫,以及面向世界的窗口的角色。
摒棄惡性競爭 通力合作
香港與毗鄰港口本身有業務競爭關係,「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讓我們對這樣的局面有了新的認識:如果各方摒棄惡性競爭,通力合作,發揮所長,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一個大規模的港口和空港群,各個城市將自己的發展重點都放在各自的優勢產業,分工合作以達到互惠共贏的目的,那麼香港在世界航運業的地位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有更加鞏固的機會。
而香港物流航運業的當務之急,就是擺正自己的心態和位置,不要一味追求貨運吞吐量這樣的指標,而是多發揮特長的業務和代理方式,比如聯繫外地港口開展業務,增強轉運功能等等,並積極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溝通聯繫,才能揚長避短,抓住機遇。
在「併船出海」這個新概念的指導下,香港物流航運業在國際航運物流中心的地位一定能鞏固,甚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