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王志民辨析「六對關係」 寄語認清新定位的重要意義

時間:2017-11-27 03:15:11來源:大公網

  中共中央委員、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日前與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一起,為香港特區政府官員、高級公務員和中央駐港機構、主要中資企業幹部宣講十九大精神。在宣講中,王志民主任結合習近平主席今年七一視察香港特區系列重要講話,圍繞「國家意識、愛國精神、國家觀念」,對十九大報告進行了全面透澈的解讀。

  他特別提出了香港應正確認識把握「六對關係」,即: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區高度自治權的關係,融入國家和自身發展的關係,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關係,「港事港辦」、「港式思維」和「內地方式」、「北京思維」的關係,「一國」和「兩制」的關係。

  以法治思維認清新定位

  十九大將堅持「一國兩制」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表明香港在被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後,「一國兩制」事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新的政治定位。王志民主任提出的「六對關係」則從全局高度和戰略層面,釐清了「一國兩制」在港實踐需要把握的關鍵點,體現了法治思維、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對於認清新定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志民主任提出:「香港應正確認識把握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區高度自治權的關係、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關係。」這是三對關係基於依法治港的要求,直指要害,體現了法治思維,是認清「一國兩制」新定位必須把握的首要原則。正確認識把握之,關鍵要搞清楚以下三個問題:

  其一,基本法源於憲法。基本法序言中有如下表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特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以保障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可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香港基本法是地方法,同時在香港具有憲制地位。

  其二,特區的高度自治權源於中央的授權。香港基本法第二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這清晰地表明,香港的高度自治權並不是如反對派、「本土自決」派所說的是「剩餘權力」,是英國人給的,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中央授予的。主權與治權完全統一。1997年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意味着英國政府把香港的全面管治權移交給了中國中央政府,中國中央政府接收以後,將其中涉及香港內部事務的權力授予香港特區。

  其三,特區政府直轄於中央政府。香港基本法第十二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三條至二十三條還明確規定了中央的權力和香港特區享有的權力,可以理解為對「直轄」一詞的清晰註解。

  其實,以上三點純屬常識性問題,對於已行「成人禮」的香港特區來說,對於視法治為核心價值的香港居民來說,早應了然於胸,耳熟能詳。但從近年來香港「泛政治化」引發的諸多事件來看,一些人恰恰在這些常識問題上犯糊塗、搞不清,被反對派的違憲違法言論所裹挾。因而,為今之計,本港社會各界和政府官員、公務員還須從常識入手認清香港的定位。

  以辯證思維認清新定位

  王志民主任提出:「香港應正確認識把握融入國家和自身發展的關係,『港事港辦』、『港式思維』和『內地方式』、『北京思維』的關係。」這是着眼於局部與全局的辯證統一關係,體現了辯證思維,是認清「一國兩制」新定位必須把握的關鍵所在。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發展,經濟外向度很強的香港,更不可能成為「孤島」。那麼,香港依託來自哪裏的力量才能發展得更好更快更穩?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0%以上,是最強勁的「引擎」,而中央大力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顯然,背靠祖國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依靠國家力量是第一選擇。但本港某些人對此卻不以為然,有的調侃香港參與「一帶一路」是「完成國家任務」,有的主張要「中港隔離」、「抗共拒中」。就以此次中央宣講團來港宣講為例,反對派報紙和人士叫嚷什麼「惡劣先例」、「香港不實行共產黨領導那一套」、「是削弱『一國兩制』」等等,實在是愚蠢之極、荒謬之極、盲目自大之極!從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沒有「隔離」與「抗拒」的法理依據;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這是看着到手的鈔票不賺,純屬腦子進水!在未來發展的角度看,國家固然需要香港出力,但經濟增長遠低於內地的香港,更需要國家提供動力。「融入國家」和「自身發展」是一對辯證關係,當下,香港更需要借力國家!

  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應具有國家意識、愛國精神、國家觀念,共襄盛舉,攜手築夢,「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更應尋求與國家的對接點、結合點、共振點,而不是背道而馳。但香港的某些人,總喜歡以「港事港辦」和「港式思維」,來曲解、誤讀、對抗「內地方式」和「北京思維」。比如:高鐵「一地兩檢」,有人解讀為「割地」、「越境執法」;再比如:冷溶主任、王志民主任、易綱副主任在港宣講十九大精神,有人炒作「黨委治港」。這要麼是心懷鬼胎,故意製造混亂;要麼就是狹隘自私,缺少寬廣的胸懷和視野。而一些人對中共的認識、對內地的認知、對與內地融合的認可,還停留在半個世紀前的「文革」時期,當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國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時候,這些人的思維固化的程度實在令人感到悲哀!在此背景下,正確認識「港事港辦」「港式思維」和「內地方式」「北京思維」的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以底線思維認清新定位

  王志民主任提出:「香港應正確認識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這是立足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體現了底線思維,是認清「一國兩制」新定位的根本。

  「六對關係」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其他五對關係都可以歸結到「一國」和「兩制」這對關係上來。追溯歷史,先有「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後有《中英聯合聲明》,再其後制定了香港基本法。「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證明,這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最佳方案,是港澳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對關係最為重要。關鍵要明確兩點:

  「一國」是本。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意味着香港必須納入一個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如果不堅持「一國」,香港就等於沒有回歸。所以,「一國」是根本、是源頭、是實行「一國兩制」的大前提。如果連這個大前提都不要,無異於挖掉香港特區存在的根基。

  「兩制」不等於「獨立王國」。中國在收回香港時,允許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香港居民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變,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兩制」的主要內涵。但這不能等於香港可以變成「獨立王國」,可以不受中央的任何制約,可以與中央「平起平坐」,可以由對抗中央的人擔任特首,可以肆無忌憚地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甚至可以演變成為顛覆國家政權、危及國家安全的基地。

  王志民主任的「六對關係」論述,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一國兩制」理論的深刻解讀,是對準確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的積極引導,也是對新方略新征程中香港和國家關係的最新闡釋。香港政府官員、公務員,中央駐港機構、中資企業幹部,香港社會各界只有認識好、把握好、處理好這「六對關係」,才能真正明確新時代「一國兩制」的新定位,才能真正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才能完全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本文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