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直資選校漁翁撒網 「嘥錢嘥力」

時間:2017-11-25 03:15:23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記者呂少群報道:提起主流中學,人們往往想起官津學校,畢竟為數四百多間,而且學費全免。與此同時,十多年來出現近七十間直資中學,由分毫不付到五、六萬元學費,都吸引不少家長為子女報讀。教育局資料顯示,全港有四十間直資中學不參加明年的升中派位,直資學校奉行「不選不派」,獲取錄者也不會再獲教育局安排官津學額。

  為了讓子女入讀心儀中學,家長往往絞盡腦汁,除了角逐官津名校,不少也以報直資作為保險或後備。對此,擔任過兩間直資中學校長的羅慶琮(圓圖)深有體會:「官津中學的三分一學額用以吸納成績好的BAND 1學生,根本難以全部取錄,對中小學家長來說,直資學校是他們較有把握或者說可以通過努力而入讀。」對於有些家長為子女一口氣報了好幾間直資中學,他難以苟同,呼籲選最合意的,「一報十多間,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也令學生疲乏。」

  宜鼓勵子女自主選擇

  相對於官津中學的課程、資源較劃一,羅慶琮承認直資的課程、教學語言和學習資源相對較充沛和靈活,也是其吸引力所在,但強調十多間直資學校已自然分流,加上資訊透明度,以及家長善於掌握一手資料,學校不努力,也難以吸引家長和學生報讀。

  談到報讀學校,羅慶琮呼籲家長多與子女商量,「十一、二歲的學童,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要有SAY。家長切勿像小一時那樣什麼都為孩子作決定,中一入學環境、課程、學習的轉變,對學生影響可大可小,而選校正是其中一個環節。」不論官津以至直資學校,都有其特色,家長除了追求心儀的,更應重視學校是否適合子女的性格和發展。報讀直資,除了看經濟條件能否負擔,課程學習是否適應,也要注意家庭經濟和子女能力興趣,因為十一、二歲的少年正處反叛期,不合適的學校,對男女學生而言,影響深遠。

【升中派位預備篇之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