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楊綺青報道:一般人認為物理治療只針對創傷後復原,卻忽略日常生活習慣及姿勢不良導致的機能性疾病,如骨質疏鬆、關節痛、手腳不協調等。有學者稱,運動治療可有效改善身體狀況,除有助紓緩機能性疾病,更可有效改善慢性疾病,但本港一直缺乏「運動醫學」的概念,而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據2017年年報數字顯示,本港因骨骼系統及結節組織死亡的人數比傳染病、營養疾病及皮膚病的數字還高,平均每六位50歲以上的人士,就有一位患有關節痛及機能性疾病,80歲以上長者更是兩位中就有一位機能性疾病。
運動三個月血糖回復正常
香港大學運動中心Active Health Clinic在今年進行一項有關運動醫學的研究,測試400名前期糖尿病患者,發覺他們經過12個星期的運動處方醫療後,全部測試者的血糖指數回復正常水平,反映運動醫療對慢性病有一定幫助。
香港中文大學運動及體育科系教授、運動是良藥(香港)總監許世全稱,一般人理解的運動治療並非正統醫療方法,只是創傷後復原方法,但其實運動治療可醫治一些身體的常被忽略的隱疾。治療更不是單純做運動,還包括日常勞損對應策略、手術後化療的不適及物理治療師的諮詢等。
有健身器材公司引入「運動醫療」器材,例如引入智能手套,採用虛擬實景(VR)遊戲測試手部及腦部活動能力;另有引入針對手腳不協調患者治療的健身單車,可隨意施加不同壓力,手腳亦可隨不同方向踏車,訓練平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