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昨有組織舉行活動響應「世界中風關注日」
中風一般被以為是「老人病」,現在進入秋冬、日夜溫差大,醫生警告腦中風的病患增多。本港每年因中風入院個案逾2.5萬宗,而因中風死亡個案則逾3000宗。有醫生指出,不少人誤以為中風只發生在肥胖人士及長者身上,惟任可年紀人士都有可能患上,近年患者更呈年輕化趨勢。另外,生活習慣良好、無「三高」問題的年輕人,也有機會一瞬間因頸部受傷阻血上腦而中風。
今日(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關注日」,香港中風基金會2016年數據顯示,全港每年約3000人死於中風,說明近年來中風威脅性大,不可忽視。本港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快餐速食文化,高熱量食物為主,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加上運動不足,加速血管老化引發高血壓,增加中風危機。除了以上因健康問題而致導的情況,由外力導致短暫的缺血性中風,也需留意。
有港男坐過山車時不小心受傷致頸動脈撕裂,其後確診為短暫缺血性中風;亦有人到按摩院「揼骨」,不慎弄傷頸椎,導致輕微中風。有腦神經專科醫生指出,外力造成的損害,要爭取黃金三小時送院注射溶解劑,若不及時處理,或導致傷者腦癱瘓,甚至死亡。
傷頸致缺血性中風
一名25歲港男,到西班牙度假村玩過山車時,疑因機動遊戲的離心力太強,不小心弄傷頸骨的第一、二節,導致頸動脈撕裂,血液不能立即供應腦部,幸醫生及時控制病情。另一個案有一名20歲任職保險經紀的青年,趁放假到按摩院「揼骨」,不慎弄傷頸椎,之後他發現自己突然走路不穩,初時以為耳水不平衡,但臉部逐漸麻痹,嘴角歪斜,到醫院求診才證實是出現輕微中風。
口齒不清臉不對稱中風先兆
腦神經專科醫生盧文偉稱,動脈因阻塞或撕裂,導致血液不能及時泵上腦部,腦部因而缺氧,可令腦細胞壞死,損害腦部的認知功能。他又指上述個案只是幸運,但若能在首三小時內送院注射溶解劑,則可疏通被堵塞的腦血管,挽救尚未缺血死亡的腦細胞,減低中風造成的傷殘。若不及時處理,或導致傷者腦癱瘓,甚至死亡。
盧文偉提醒,若目測發現自己說話時口齒不清,不能表達意思,臉部笑容不對稱,或手腳不協調,手不能提高,均可能是中風先兆,應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