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基金經理談中國巨變

時間:2017-10-27 03:15:29來源:大公網

  業績期過後,閒來無事約基金經理們吃飯。飯局當中有幾個環球著名基金經理,還有cover他們的資深broker們。大家都表示,現在的中資機構在香港愈來愈多,整個市場的比例分布也慢慢開始轉變過來了。07、08年的時候,投行人去哪裏,都坐商務艙,住宿也是非五星級的不住。

  外資請吃大閘蟹情景不再

  其中一個歐資行的管理層放下香檳杯,跟我們說:「在香港扎根了三十年了,最近幾乎每年的業績增長都在下降。」其實,這種外資的隱憂幾年前就開始凸顯了,去年香港更成為外資投行裁員的重災區。好幾個外資投行(花記、美記還有DB)的MD開始轉向了中資,或者自己開始set up基金,或轉投PE。有個歐資行IBD的MD,為人處世圓滑,社交能力極其強勁,只用九年時間(一個比別人都快的速度)從分析員升到MD。而他僅僅做了半年的MD便辭職去了中資做投資。極其聰明的投行人,就是會最快嗅到了整個市場正開始發生的變化。

  在金融行業,賣方裏面主要有三大部門,投行部,銷售交易部和研究部。以前做主持的時候,接觸最多的就是研究部的分析師。他們常在電視亮相,所屬部門賣的是行業研究報告;而投行部俗稱IBD,賣的是企業融資服務(上市,併購,增發);銷售交易部賣的是流動性服務(做市,黑池等等)。而買方就是享受上述所有服務的。一般來說買方是食物鏈的最頂端。

  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外資買方似乎也不好過,其中一個做了十幾年PE的基金經理也開玩笑地說:「原本cover我的broker,幾乎每年請我們吃陽澄湖大閘蟹,但是今年好像已經沒有了,可想而知外資sell side的budget cut得有多厲害。」

  伴隨香港資本市場發展的滾滾車輪,中資投行也在不斷地成長壯大。從1997年至今,中資投行在香港的數量從最初八家擴張到45家,中資投行的業務種類逐漸豐富,市場份額也逐漸提高,2016年香港IPO前十承銷商有八家中資機構,合計市場份額37.6%。

  為什麼中資可以有那麼快的發展?我想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中資投行利用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來發展自己;另一方面,內地的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給中資投行提供了走出去的機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