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習近平今年「七一」視察香港時,見證了國家發改委聯同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合作,這為香港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未來五年,特區政府將全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積極配合落實國家稍後頒布的規劃,特別是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亦會爭取落實為港人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創業、營商、生活以至養老提供更多便利。有學者認為,香港應把握機遇,在大灣區的建設中發掘新的亮點,力求多元化發展。
大公報記者 朱晉科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九市及港澳兩個特區,發展潛力巨大。中央在不同的政策和文件提出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包括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內的《港澳專章》,以及李克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習近平今年「七一」視察香港時,見證了國家發改委聯同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標誌着大灣區的規劃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粵港澳大灣區列入十九大報告,再次反映中央期望港澳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經濟紅利。
把握歷史機遇 政府重點工作
如何帶領香港把握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將是特區政府未來工作的重點。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表示,早前就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廣泛徵詢了業界和相關諮詢委員會的意見,擬定了一系列建議措施,爭取中央同意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並會積極配合落實規劃,特別是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當局亦會爭取落實為港人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創業、營商、生活以至養老提供更多便利,促進兩地人員、貨物、資金和信息的流通。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把目前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與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易名為「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目的是要更聚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與其他經濟體融合 互動互補
此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並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主任」一職,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政府,以及特區政府相關政策局及部門。
該辦公室亦會主動聯繫商會、專業團體和相關持份者,統籌落實有關規劃的工作。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雷鼎鳴指出,香港如果不與其他經濟體融合和分工,將很容易失去競爭力,因此香港應該對自己有清晰定位,面對競爭走好未來道路。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一大出路,透過發達的交通網絡,各地形成互動,優勢互補。他又指,深圳是世界上重要的高科技生產中心,並進入創新發展階段,香港應利用相關優勢,培養更多高科技和科研人才。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莊指出,大灣區的建設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內地和港澳體制的不同,三地應該從關稅、交通、人流、金融服務等入手,進行經濟上的一體化。他又認為,港人要有更開放的心態,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否則「蘇州過後無艇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