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剛發表的施政報告,特別提及香港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院長張國華向《大公報》記者指出,從世界排名看,大灣區最好的大學都集中在香港,香港有能力兼有優勢為大灣區培育人才,這是香港發展成為教育樞紐的契機,政府應推動社會作理性討論以尋求共識。/大公報記者 呂少群(文) 林少權(圖)
回歸二十年來,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和城市大學相繼打入世界大學排名榜50強,港大牙醫課程全球第一,科大EMBA課程世界排名更八連冠。張國華認為,這是香港可以在「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揮的優勢之一。千禧年間特區政府曾提出打造教育樞紐,一度鼓吹「教育產業化」,可惜只流於口號。發展教育樞紐的第一步,就是香港市民願不願意接納更多大灣區的學生來港讀書。「如果港人接受,特區政府適宜擔當疏導角色。香港高校不可能也不應該只着眼於培育本地人才。」
大學對外招生欠統一
新出爐施政報告,談到特區政府對香港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構思和配套措施,包括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之下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政府,協助港人港企發掘更多發展機遇,但似乎未提及本港院校的角色。
張國華認為,香港缺乏像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一類專責機構,貿易發展局勉強算是,但其主業是經貿,不像英國視招海外生為「國策」,院校集資委聘British Council做推廣和招生,海外生繳付比英國本地學生高的學費,宿舍等配套不成問題。相反,香港公營大學收取外來本科生的緊迫感不強,更談不上提供宿舍,對外招生仍是「各有各做」。
「最弔詭的問題是,一談教育產業化,社會分歧極大。」張國華批評,社會以至民意領袖(例如立法會議員)不要只顧着只培育本地人才,甚至視多收內地本科生和研究生是所謂「大陸化」。他質疑身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畢業生的黃碧雲,為什麼也會附和這種閉關自守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心態。資料顯示,UCLA是全美國申請人數最多的學校,又是全美錄取率本地生最低的公立大學之一。該校先後有十多名校友和教授獲得諾貝爾獎。2015年,超過11萬人申請入讀。
鼓勵社會進一步討論
張國華認為,「一帶一路」是國家的倡議,涉及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香港要參與,當前要務是先由大灣區入手,與灣區的廣東省九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加強聯繫,九市聯同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人口超過6600萬,經濟規模超過1.3萬億美元,極有潛力成為具最高競爭力的灣區城市群。「香港只有參與推動大灣區發展,才有力與上海競爭。更好地培育人才靠政策,這方面,政府需要說服立法會,鼓勵社會進一步討論。政府部門也要改變只求面向英文世界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