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戴耀廷等人發動「佔中」,以民主為名煽惑年輕人參與。三年過去,罪魁禍首仍然未「落鑊」,新思維執委彭意婷,以及數名曾參與「佔中」的學生接受訪問時講述心路歷程,眼見幾年來社會氛圍變化,有人坦言非常後悔聽信反對派,指「佔中」引發連串亂局至今未息,社會撕裂、政制改革亦寸步難行,為香港帶來巨大禍害。」大公報記者 李 淇、文 軒
「佔中」之後,許多打着「自決」旗號的激進派湧現,聲言要「民族自決」,但同樣曾參與「佔中」的新思維執委彭意婷,卻看到當中的「盲點」,選擇加入「中間派」。她憶述「佔中」爆發時,自己僅得十九歲,當時被電視上的情境所吸引,自購物資到金鐘「佔領區」幫助「佔領」人士。雖然是因「佔中」而關心政治,但同樣地,她亦從中看到「佔中」的醜陋一面,「我覺得『佔中』帶給社會的傷害真的很大。」
「愈來愈激進有必要嗎?」
彭意婷指出,感受到過去數年間社會明顯兩極化,大家都習慣為對方貼上標籤,「藍絲」、「黃絲」到今日仍有人在用,認為這樣社會不會有進步,亦無辦法解決問題,「『佔中』之後令我反思很多,『泛民』變得愈來愈激進,甚至在議會『拉布』拖垮醫委會改革,這其實真的有必要嗎?」她說,最深刻的是「佔中」之後,自己參選理大學生會,發現同是年輕人,都會只因政治立場不同就翻臉。
機緣巧合下,彭意婷認識了新思維秘書長黃俊瑯,並加入新思維。她表明不支持「港獨」,但認同校園應可在合法框架下自由討論議題,強調追求民主更應該是溝通對話,尊重不同聲音,「建制及『泛民』都應包容不同聲音,現時在網上只要一和激進的人意見不合時,便被批評,這不是民主社會應有之事。」
「佔中」帶來的後遺症,是讓撕裂與分化蔓延到社會每個角落。二○一四年十月七日,「佔中」爆發的第十一天,一名香港女大學生在中央電視台的鏡頭下表示,自己是被同學慫慂去參加「佔中」活動的,但之後發現參與的人沒有明確目標,只不過是人雲亦雲,盲目地去參加「佔中」,當時她便認識到,「作為一個學生要修好自身,才慢慢去談論政治。」如今她已經步入社會,憶及往事,雖然感慨當時與「佔中」的同學分道揚鑣,產生了隔閡,但仍然慶幸自己正確的決定,沒有給自己的人生留下污點。
「我後來甚至期望政府早點清場」
曾經參與「佔領旺角」的許先生亦坦言非常後悔,指自己當日於「佔旺」行動爆發後,懷着一腔熱血,甚至辭去工作,全職參與了四十多日。而這個衝動的決定,不但令他個多月零收入,亦徹底對這個行動心灰意冷,「我後來甚至期望政府早點清場,唔好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