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產前DNA親子鑑定門庭若市,學者分析指出,現象源於中產階層多從消費入手,尋找醫學、科學旁證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DNA親子鑑定檢測沿用多年,隨着科技日新月異,DNA親子鑑定技術亦走得更前,毋須等待嬰孩出世,孕婦懷孕七周便可進行產前DNA親子鑑定。遺傳基因博士陳為瀚指,來進行產前檢測鑑定的人,以本地夫婦或情侶佔大多數;他們去年甫推出該服務,已門庭若市,一年即錄得高達360宗,概括而論,即平均每日有一名孕婦不確定胎兒的生父是誰。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結梅分析,這與由醫學、科學及消費主義三環緊扣發展的社會模式有關,中產階層會從消費入手,尋找醫學、科學旁證解決問題。
陳為瀚博士(Billy)指着一部科學儀的電腦屏幕,向記者講解產前DNA親子鑑定的模擬結果,「呢組係爸爸嘅基因坐標數字16、17,呢組係媽媽嘅14、14,胎兒DNA嘅基因坐標數字有爸爸嘅16或17,及媽媽嘅14,就證明到胎兒同父母有血緣關係。」Billy醉心遺傳基因學,於英國及香港完成博士課程,從事基因科研的他說,過去香港沒有產前DNA親子鑑定服務,本地孕婦及其男伴需將基因樣本寄往美國做檢測。
如《玉女添丁》 交三男基因
見到香港有一定需求,Billy遂於年半前引入產前DNA親子鑑定技術,受測檢的孕婦須懷孕周期至少七周,孕婦須抽取血液,受檢的男方則只須提交口腔分泌物,化驗過程經過混合試劑、複製、加入熒光色素、再得出基因坐標,便能分析胎兒的基因與男方的基因有沒有血緣關係。
他們推出服務一年,就錄得360宗,平均一日一個案。Billy說,印象最深刻的產前DNA親子鑑定個案正是首宗,情節猶如電影《玉女添丁》,委託做檢測的女事主有多過一名性伴侶,她想知道誰是腹中塊肉的「真正」經手人。「我哋係做委託女事主胎兒嘅基因及三位男士嘅基因,四組基因對比之下,搵出邊位男士同胎兒有血緣關係。」Billy說,該位孕婦看閱報告後流露笑容:「我哋唔知報告上嗰位『真命天子』係咪呢位女士嘅最愛,不過,睇得出佢滿意結果,知道呢位男士係BB嘅親爸爸。」
科學化解爭拗 或成潮流
Billy指,進行傳統DNA親子鑑定的個案中,不少涉及跨境婚姻或內地夫婦,基因檢測結果達六至七成有血緣關係;不過需求產前DNA親子鑑定服務的個案,七至八成來自香港人,不足兩成是內地或亞洲客戶,六成半個案的檢測結果,驗證胎兒基因與孕婦男伴有血緣關係。
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結梅指,單從嬰孩未出世就要確定親生父身份去判斷,推論兩性互信基礎薄弱屬「言之過早」,黃指現今社會大多數人相信醫學權威,和科學化的客觀資訊;中產階層更相信醫學、科學再加入消費主義的三環社會發展模式,加上香港未婚人口不斷上升,所以不排除有關係不穩定的未婚者,甚或是已婚夫婦,都會透過產前DNA親子的科學鑑定,解決爭拗,或以科學化的結果,判斷是否把孩子生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