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郭偉強身後的春秧街,蘊藏充滿特色的福建文化
民以食為天,人們談及一個地方,很自然就會以食物作聯想,如果是北角的話,雞蛋仔就是關鍵詞。不過,雞蛋仔實在不足以突顯北角的特色。根據二○一六年中期人口統計,在東區,福建話是第三大慣用語言,五歲或以上使用福建話的有一萬五千多人。所以,北角又有「小福建」之稱。當記者提出要認識「小福建」的由來,身兼東區區議員的港島區立法會議員郭偉強二話不說,就帶記者走進了春秧街。
大公報記者 馮瀚林(文/圖)
電車駛入巿集另類風光
步入春秧街,一道有趣的人文風景便映入眼簾。整條春秧街是一個傳統街巿,兩旁除了地舖之外,馬路上盡是帆布、鐵皮搭成的小攤檔,相當熱鬧。突然,電車駛入熱鬧的市集,街坊從容不迫地向兩旁讓出車路,而電車與街坊的距離,大概只有五厘米。如此特別的風景,全港只此一家。
環視四周,除了魚檔、菜檔之外,還有不少售賣福建食品或食材的店舖。蒜蓉枝、正肉餅這些地道的福建小食,這裏都能輕易買到。「廣東人唔識食我哋啲福建嘢。」老闆娘梁女士說,蘿蔔糕、米糕也是她的心頭好。同樣都是蘿蔔糕,福建與香港又有何不同呢?老闆娘表示,廣東的蘿蔔糕混入其他餡料,但福建蘿蔔糕真的只有蘿蔔。採訪當日,郭偉強的地區辦事處職員潘女士也是福建人,她亦毫不吝嗇向記者分享家鄉小吃,例如不得不提的潤餅,「這是福建人很喜歡的小吃,每人也曉得製作。」
福建家鄉文化植根北角
除了福建食品,北角「小福建」的形象,其實還可以從街上的食肆及學校名稱略知一二。福建中學於一九九六年在北角渣華道建立校舍,而香港數目較少的福建菜館,大多位於北角,例如錦屏街的閩港小廚、春秧街的真真美食、渣華道的新福記等。至於哪裏較多福建街坊,郭偉強表示,他們主要位於新都城、錦屏街、僑冠大廈及和富中心等,而鰂魚涌則較少。
今年一月,郭偉強在回應《施政報告》記者會時,以福建話向福建鄉親表示:「各位福建朋友,我爭取生果金福建計劃終於成功喇。」有人批評他讀音不正,不過,籍貫不是福建的郭偉強笑言,二○○七年參選東區區議會選舉時,曾經為了學福建話下了一番苦功。
苦學福建話與街坊溝通
「區內有些福建長輩不懂廣東話,於是我決心找老師學福建話。每星期學兩堂,每堂學兩小時。」憑着死記硬背,郭偉強總算能夠與福建街坊溝通,街坊亦變得更加親切。「很多街坊都說,不如入來喝杯茶,但一飲就一整晚。」他笑言,茶喝得多了,也變成鐵觀音的專家,因為街坊普遍以鐵觀音招待。
「其實結婚之前,很多福建街坊都給我介紹女朋友,但當然那時由於工作比較忙,所以沒有去接觸。」郭偉強笑言,街坊們不止關心社區的事,還會關心他的人生大事。這一份濃厚的人情味,令他印象深刻。